论老子的道德观_刘佳.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殿堂  论老子的道德观 刘 佳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 ) 摘 要: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展开的,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但这样的“道”却能落实到现 象界,作用于人生层面,这便是“德”。这个“道”(即是“德”),具有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 居下、取后、慈、俭、朴等基本特性与精神,所以探讨老子的道德观便要讨论老子的“德”。 关键词:老子 德 品性 作用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On Lao Zis moral values LIU Jia (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 Abstract:Lao Zi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by the Road, because of the non-restrictive Road, which can not be directly used language to refer to. this kind of Road was able to implement the phenomenon of community, acting on the life level, this is the moral.The Road (that is, moral), has a natural inaction, can keep in quiet, and refuses to have, and not rely for long without slaughter,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ness, non-competition, staying below, staying behind, mercy, thrift, simplicity and other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so studying the moral value is to discuss the ethics of LaoZis moral. Key words:LaoZi; Moral; Character; Effect 老子是一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展 接着老子用这样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 开的,这个预设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的,但却能落实到 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他说: 现象界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于是,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而上学的色彩,平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孔德之容,惟道是 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从。”(《老子注译及评介》二十一章)就是说明“道”和“德”的关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系。“道”是未经渗入人为因素的自然状态,“道”显现于物的功能, (《老子注译及评介》三十八章) 称为“德”,它渗入了人为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状态,即“德”是 在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这就是 “道”的作用。这个“道”(即是“德”),具有自然无为、致虚守静、 “失道而后德。”此德已不是“上德”而只是“下德”。因此,“下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 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流露,而是有心如此,这就是“失德而后 朴等基本特性与精神。探讨老子的道德观便是讨论老子的“德”。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