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袁振英与新道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袁振英与新道德   【摘 要】青年时代的袁振英,生活在民国初建和新文化运动的大时代中。无论是前者的政治革命,还是后者的文化鼎新,都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袁振英是这一新潮的参与者,他通过著译,提倡新道德,鼓吹“道德革命”,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同时立身谨严,以新道德要求自己,努力践行。青年袁振英的道德观,体现了在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大转折时期,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向往理想社会、呼唤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的意愿。他不断接受新思想,参与进步的政治活动,与他的进步道德观也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词】袁振英;新道德;新文化运动   袁振英在其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牧师与魔鬼》的《自序》中说道:“要改造社会,一定先要改造人的思想;如果个人的思想不改造,什么改造都是假的!”① 民国初年的青年,处在从旧世界到新世界转变的大潮中,个人的思想和经历,都受到时代的强烈影响,必然带有时代的深刻印记。袁振英的这一表述,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注重。②   一、爱国和进取的青年   广东地处沿海,与西方较早接触,梁启超曾说,广东在中国史上,虽然没有产生多少在全国举足轻重的“非常之人物”,但是从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广东是关乎民族竞争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地点之一,“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③ 1894年袁振英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世代教书的文人家庭,从小接触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教育。11岁即随父亲到香港。1908年至1911年,在香港英皇书院就读。毕业后在香港皇仁书院继续求学。西式教育推动了袁振英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虽然生活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但袁振英对这个地方并无好感,他厌恶“英国人的夸大狂”,厌恶英国人对其民族优越性和历史胜迹的宣传,痛恨英国人、英属印度巡捕对中国人的蛮横傲慢。尽管学会了流利的英语,可以说是找到了谋生的捷径,日后担任为外国人服务的买办、书记等职务十分容易,但袁振英志不在此,他认为自己学习外语,是要为祖国服务的。他后来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感慨道:“我以这些[指做洋奴、走狗、买办、大办、传话(翻译)、写纸(书记)等为外国人服务的职业――引者注]都是可耻的,所以我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来,投考国立北京大学。我们学英文只要拿做一种研究科学的工具,不要学来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其他一切外国文也应作如是观!”④   1915年,袁振英考入北京大学英文门。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袁振英投身于新文化的大潮,努力研究新思想、新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改良。他积极参加和组织新社团、办刊物、撰写文章,成为一名思想激进、表现活跃的学生。1918年,袁振英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广东国立高等师范聘为哲学教员。不久即到菲律宾组织创办全菲律宾华侨工党,负责编辑工党机关报《平民日报》,并任《民号日报》撰述员。1920年回国后,先是在香港担任《晨报》兼《新民国报》记者,后辞职往上海。在上海,袁振英参与协助陈独秀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这一时期,他担任《共产党》月刊撰述员、《新青年》杂志撰述员、《劳动界》的编辑与撰稿人、《俄文生活报》英文翻译。这是他个人思想发展到最高峰,也是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使成为中共建党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中共最早的50多个党员之一。其后,袁振英的活动离开了中共党史的范畴,1920年12月广东省政府委任他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21年8月至1924年8月前往法国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此后担任过各种教学和编译职务。解放后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和广东文史馆馆员,1979年1月在广州病故。   二、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道德观   清末民初,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无政府主义在政治上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要求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宣扬抽象的人性。因其具有趋新的色彩,并且是以激进地反对现有统治秩序为号召,对追求中国出路的青年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能够得到青年的信仰。无政府主义除了政治上的诉求外,在道德上也有自己的主张。袁振英较早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的道德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   民国元年,袁振英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思想领袖刘师复和郑彼岸、莫纪彭等人在广州东堤东园组织了“心社”,在广州、香港等地宣传无政府主义,该社的宗旨是“破除现社会之伪道德、恶制度,而以吾人良心上之新道德代之。”① 心社有12条戒约:(一)不食肉;(二)不饮酒;(三)不吸烟;(四)不用仆役;(五)不坐轿及人力车;(六)不婚姻;(七)不称族姓;(八)不做官吏;(九)不做议员;(十)不入政党;(十一)不做海陆军人;(十二)不信奉宗教。② 这个十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影响力虽然不大,但对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