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战略匹配的核心员工动态识别模型.pdf

基于战略匹配的核心员工动态识别模型.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战略匹配的核心员工动态识别模型.pdf

财经问题研究 ·N衄岫12(GeIleral鳊al 第12期(总第301期) No。301) ResearchonFinancial Issues 2008年12月 andEconomic December,2008 ·企业经济· 基于战略匹配的 核心员工动态识别模型 林 忠,鞠 蕾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核心员-r/y,别方法上的缺陷源于核心员工概念界定不清。本文在梳理棱心员工概念界 定基础上,对枝心员工的高缋效性、难以替代性和战略匹配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核心员工群体是随着战略变革而动态变化的。从绩效、替代难度和战略匹配度三维视角上 对核心员工进行了再定义,认为战略性绩效突出、战略性替代难度大、战略匹配度高的员工才 是企业的核心员工,基于此提出了核,12员工动态识别模型。 关键词:核心员工;动态识别;绩效;替代难度;战略匹配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2-0094-07 一、核心员工识别问题的提出 自Handy(1990)…首次提出核心员工这一术语以来,对于核心员工的研究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 领域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核心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减少核心员工流失,以 及如何选择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上j这些研究的背后隐含着两个重要假设:一是现有的核心员 工识别方法是科学可靠的;二是已识别出的核心员工群体是固定不变的。但与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相比照,这些假设的根基并不可靠。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三种核心员工识别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人力资源ABC法和20/80 原则法三种。因素分析法又称要素计点法,采用对评价因素进行量化打分的办法,对企业中的职位价 值进行测评,认为职位重要的员工即为核心员工(唐效良,2002)BJ。人力资源ABC法是借鉴会计 学领域中库存管理的ABC分类法而来,通过对个人素质及工作岗位重要性进行测度,将员工总体大 致分成A、B、C三类,其中A类约占员工总人数的5%一15%,为最重要员工,亦即核心员工(赵 息、阳勇,2002)HJ。20/80原则法来自于帕累托法则(ParetosLaw),认为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 80%的利润,此20%的人即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孙秀玲,2005)Hj。 虽然上述方法为核心员工识别的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方法存在着缺 陷,即静态的识别方法不能在动态的外部环境中有效识别核心员工。核心员工群体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快速变化,企业竞争战略呈现出迅速更新的态势。战略变革与企业核 心能力变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核心员工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这一群体势必 伴随着企业战略变革而具有动态性特征。事实上,企业核心员工群体是随着企业竞争战略变革而变化 收稿日期:2008.10.18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06AJL005);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林忠(1952一),男,辽宁本溪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管理等方 d如edu.cn 面的研究。E—lnail**I,.77888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基于战略匹配的核心员工动态识别模型 的。从根本上说,现行核心员工识别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源于核心员工的概念模糊。而准确界定核心 员工的概念,是研究核心员工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鉴于此,本文将在对核心员工概念进行梳理并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战略匹配的核心员工 动态识别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入讨论。 二、核心员工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在给出本文对于核心员工的概念之前,回顾一下以往学者对核心员工概念的界定,对奠定本文的 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在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以往学者大多以核心员工的三个纬度——行为特 征、性质和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