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庆四年京控新政
(一)京控的历史
传统中国的法律,很早就明确了“白下而.卜.”逐级.卜.告的规定。《唐律疏议》规定告状
“应经县而越向州、府、省(尚书省)”,“其越诉及官刊受者各笞四十”1。立¨果在尚书省仍
然彳i能解决,则可以上表、邀车驾、挝登闻鼓、立肺石等形式向皇帝直接中诉2,此外,唐
代还有瓯函制度3,臣民如果“有冤滞未申,或狱讼失职”,可以投眠.卜.告4。宋t-℃的法律延
续了唐律的规定,同时制定了更为完备的上诉制度,其中规定经蛉司审理彳i当的案件,则可
以上诉到尚书省、御史台等。经过以上的上诉程序以后仍然不服判决者,也Ⅵ以通过登同鼓
院与臀闻检院进呈御状5。元代也规定“诉讼人先从本管官司、自下而上、依理陈告”,也-ii『
以赴“省部陈告”,而“不得越诉”6。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在颁行的《人诰》中多次强调如果地力‘官吏不法,民人川‘以“赴
京状奏备陈”7,“有司不如命者,民赴京诉”8。不过,这些专l、J针对官吏不法行为而制定
的特别的法令,_=『{:不持久。洪武一朝,多次中明严禁越诉之禁9。宣德八年三月,皇帝曾要
求法司“A今讼得实者,毋究越诉之罪”,以免“民含冤光告”10。不过,到了景泰四年,
针对当时越诉“诬者过半”的情况,规定“其越诉。J:京者,尢问虚实,悉杖遣口外充军”¨。
天顺八年,又明确规定“如有蓦越赴京者,法司治以罪,仍将所告情词,发同本处问理,不
许辄便拟奏”12。
当然,以上的规定是就越诉而言。明代的法律l司时规定“凡军民词讼,皆须白下而上陈
告””,如果经过巡抚及布、按两司官员问理,再来京中诉的话,“免其问罪,给引照同”。
不过,I司时规定了“户婚田土等项干己事情”,即使“曾经上司断结不明”,但来京控告,除
1《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北京:一}一华书局,1983年)卷第二f‘四,斗讼。
2参照:《《大唐六典》(陈仲大点校,北京:一l一华书局,1992年)卷六,尚书刑部,第192页;《唐律疏议》
卷第:十阳,?L讼,疏议。
3关于队函制度,参照:杨一儿、刘笃才《中困-山.代眺函制度考略》,《法学彬f究》1998年第1期。
4《唐大诏令集》卷)k。
5参照:行田肇rJL宋④登蠲鼓院上臀吲梭院J(『中峙敏先生古稀琵念谕集』,汲古害院,1980,307.325
其;屈超立《宋代民事案件的上诉程序考述》,《现代法学》第25卷2期,2003年4月,93.94页。
6《死典章》(元:}:U本)朝纲卷之一,典章四,政纪,省部减繁格例。
7《御制人诰初编》(《皇明制书》,东京:古典研究会,1966—1967年),民陈有al贤否第三十六。
8《御制大讲续编》(《皇明制书》),遣牌唤民第十五。
9《明太祖实录》(《明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洪武I‘五年冬_1月戊戌,洪武二‘卜七年夏四
月工午。
10《明宣宗实录》,宣德八年ji月千巾。
11《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七月癸酉。
“《明宪宗实录》,天顺八年正月乙亥。
”黄彰健《明代律例汇编》卷:十二:,刑律^,诉讼,越诉。
2
“给引照同,奏词转行原籍官司,候人到提问”外,也要问罪1。在明代的统治者看来,“户
婚、田土、殴斗、相争之事,既非君王之所当亲。老小残疾妇女雇倩之人,又非奏对之所宜
须”2。所以户婚田土案不应该前来京控,否则治以越诉之罪。
清初的法律继承了明代的规定。顺治八年,清世祖曾颁布谕令,明确了逐级上诉的规定,
“若总督、巡抚、巡按不准或审断冤枉,再赴都察院衙门击鼓呜冤。都察院问果冤枉,应奏
闻者不与奏闻,准赴通政使司衙门具本奏闻”。并要求刑部将此谕令“刊刻告示、广布通知”
3。乾隆三十四年,清朝政府曾制度条例,禁止户婚田土讼案来京控告,否则治以越诉之罪4。
可以说,一直到乾隆时代,清朝政府基本上沿续明代的京控政策。直到嘉庆四年八月的“京
控“改革,清朝的京控政策才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
(二)嘉庆四年的京控改革
在清代皂帝中,清仁宗“尤重刑事”, “尤留意刑狱,往往亲裁”5。嘉庆四年正月十
五日,刚H0执掌大权几天的嘉庆粤帝召见刑部侍郎熊枚,“谕以刑名事务”,就女¨何“引律断
狱”提卅建议:
向来刑部引律断狱,于本律之外,多有“不足蔽辜,无以示惩”及“从重定拟”等字样,
所办实末允协。罪名大小,律有明条,自应勘核案情,援引确当,务使法足蔽辜,叫i致崎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