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闻一多浪漫主义诗作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与闻一多浪漫主义诗作研究.pdf

社会科学论坛圈皿衄 惮科新探 郭;末若与闻一多浪漫主文诗作研究 口李 惊 (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辽宁大连 116001) 【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学时期,郭沫若和闻一多虽同为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但两 人的作品却存在诸多差异 ,尤其在抒情方式和诗体格式上更是 “各唱各调”。对两 人诗作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诗人的经历、学识及艺术个性与诗美观念确立之间 的密切联系,同时,在个案分析上可以勾勒出这个时期中国新诗的走向和风貌。 【关 键 词】情感走向;抒情方式;意象;格律 ;差异性。 【作者简介】李 椋,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闻一多 黑暗,作者有许多难以排遣的苦痛,一些 同是诗人 、学者和 民主战士。“五 四”新文 诗作流露出较多消极的思想情绪,如 《死 学时期,他们主要是作为爱 国的浪漫主 的诱惑》等。“五四”运动使得郭沫若的思 义诗人活跃在 中国文坛 ,各 自创作 了一 想有了很大的转机,虽然身在异域,但仍 批具有代表性的力作,为新诗艺术的发 敏锐地觉察到祖 国新生了,民族复兴有希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由于两人在 望了,精神为之大振。于是在 “一九一九年 经历、气质、学识等多方面的差异,以及 的下半年和一九二零年的上半年,便得到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 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多年来个人 接受了不尽相 同的影响,两人的诗作表 与时代的郁积得以尽情喷涌,诗集 《女神》 现出诸多的不 同。本文拟从情感走向、抒 由此而诞生。这一诗集 中的作 品大部分产 情方式、意向选择和诗体格式四个方面 生于 “五四”高潮时期,所 以,其 中不论是 做一 比较与探讨 。 歌唱光 明、礼赞祖 国,还是诅咒黑暗要求 彻底破坏旧世界的作品,都有着 明亮的色 一 、 情感走向:爱与恨的轮转 彩、高亢的声调,充满着一种乐观向上积 极进取的精神。 在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创作稍早 与此 同时,由于受到庄子、王 阳明 于闻一多。郭沫若在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 和斯宾诺莎等影响,郭沫若这一时期的 就有诗作,大多反映 个“人的郁积”和 “时代 诗作又带有较浓重的泛神论色彩。处在 的郁积”,如 《夜哭》等。由于当时社会现实 “五四”时期那个光明与黑暗激烈交锋的 79 社会科学论坛豳明衄 l学科新探 时代,郭沫若并非漠视 “冷酷如铁”“腥秽 多扔些废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如血”的社会现实 ,这种黑暗在他看来是 再如 《荒村》等诗,都是闻一多这一时期情 “先导黎明的黑暗”。因此,他在歌颂 中华 感的集中体现。 民族觉醒 、呼唤黎 明的阳光驱散黑暗时, 现实是黑暗的,诗人是失望的,然而 感情胜过 了理智。他高声呐喊:腐朽势力 诗人并没有绝望。他对黑暗的鞭挞是为了 的 “死期 已到 了,身外 的一切!身 内的一 美 ,对现实 的诅咒是缘于对祖 国的爱。这 切!一切的一切!请 了!请 了”“火光熊熊 一 切都是爱之深才恨之切 的缘故使然。在 了!香气蓬蓬 了”,火光 中焚毁的是污秽 , 其后的 《一句话》中,诗人预言了他的中华 诞生的是华美。此时的郭沫若用泛神论 会 铁“树开花”。这种对祖 国至真至诚的爱 的发展观来看待20世纪,认为这是一个 令人感动。 “动的世纪”,并把 “五四”革命浪潮与本体 如果说郭沫若、闻一多诗作里都交织 不断 “向善进化”的必然性联系起来 ,理 着爱与憎两种情感的话,那么由于郭沫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