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汉剧演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保护.pdfVIP

论广东汉剧演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保护.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广东汉剧演出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保护 中山大学 陈志勇 喻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雍容华贵,卓尔不凡。牡丹生北国,为何能 在岭南也能绽放娇艳的花朵昵?两百多年来广东汉剧在粤东地区经历了几次生 态环境的变化,每一次她都历尽风雨,迎来彩虹。在当下,全国地方戏曲都不景 气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广东汉剧“发展受限的困境,笔者联系广东汉剧历史 演出生态环境的变迁,提出广东汉剧人应该因时而动,迎接挑战,积极改革,重 铸广东汉剧艺术更大的辉煌。 一、广东汉剧演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纵观广东汉剧发展的历史,它的演出生态环境至少发生了三次变化。 (一)1911年,清廷瓦解、民国建立,粤东外江戏赖以生存的依附官员、商 人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继而转向下层的娱神娱人演出。 乾隆年间,外江戏入潮,就受到官员、商人和士夫的热捧,是外江戏能在潮 州为中心的粤东地区扎根的根本原因。业余儒乐社的繁布,粤东文士的积极参 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江戏艺术水准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外江戏 达到了它艺术巅峰。但这并非否认,外江戏不为民间观众演出,不参加民间的酬 神赛社演出,因为这一部分演出活动,更多为一些本地“外江班(咸水班)所 承接。 清廷的瓦解,外江戏原来“闲雅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好在外江戏的本 地班,此前已经在粤东的民间娱神娱人演出市场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转向也 是顺乎自然。外江班以其成熟的艺术高度和拥有一大批名角,而在粤东的民俗活 动中,又占据一定的优势。历史往往十分相似,民国时期,潮音戏锐意改革,继 238 而崛起了,它们从乡村回到了城市,并占据了一种新型的演出方式——戏院、茶 园演出;而外江戏却悄悄离开了潮汕的城区,也仅仅会在每年酬神节令,演剧活 动繁忙时,回家探探亲罢了。但是,民间的酬神节令演出,却又一次为外江戏的 艺术生命的延伸,带来了发展的先机。民国时期,可以说是外江戏艺术高峰的展 演和延续。 (二)1949年,共和国建立,民间酬神演出土壤被铲除,文艺服务方向转 变为“两为”,从此广东汉剧演出与政治姻亲。在政府的干预下,粤东几乎每个 县都建立了若干官方的专业的或民间的业余的剧团、剧社。这是外江戏艺人,在 1949年前被社会黑幕压抑良久的一次反拨。五十年代,外江戏在粤东表现出了 一种“复兴繁荣”的景象。 民间艺术根植于它的土壤,才会生长得旺盛,才会摇曳多姿。六十年代开始 的剧团国营化和集中办团,虽然对集中人才、振兴汉剧艺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 果;但实际上,却消解了广东汉剧剧团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演出成了计划下 的政治任务,同时,高度集中的演出力量,不仅没有了原来戏班之间自然形成的 竞争机制,更是在剧团与观众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插入了其它难以逾越的因 素。而集中的另一个后果是,剧团(院)衙门化。文革的十年,又一次将大部分 的汉剧团或解散或转制,形成了观众与汉剧之间的陌生化,汉剧与粤东人之间的 联系,渐行渐远。随着1984年惠阳汉剧团的解散,全省只剩下广东汉剧院和大 埔汉剧团(此团现在已经很少汉剧演出),从此,它走上了创作、演出更为集中 发展的道路。这让笔者联想到,现今海陆丰地区流行的剧种,如白字戏仍有200 t多戏班穿行在里巷田畴之间。它们现在仍然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戏班没有高 度集中,仍然在民众中“行走”,没有观众的隔膜,所以客观上保持了演出生态 环境的“多样性”,从而促进了酬神戏、节庆戏演出市场的发育。 (三)19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振兴地方戏曲的关注和引导,广东汉剧 的演出取向,又一次发生了重大改变。汉剧院团积极组织人手编排上演新的剧 目,为在戏剧节或文艺会演中拿大奖为旨归。 所以,时值今日,广东汉剧在粤东地区的境况,并不容乐观,既有历史的原 因,也有现实的原因。2006年6月28日,现任广东汉剧院院长李仙花女士,在 中山大学召开广东汉剧新编历史剧《白门柳》研讨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目前 (广东)汉剧的基本情况是:群众欢迎、领导肯定,但基层演出场地破漏、剧种 渊源不清、定位不准、处境尴尬、宣传不足、发展受限。①作为广东三大剧种 之一广东汉剧院的“掌门人”李仙花的这番话并不是率性而言而是深有感触 笔者自承担此课题以来,也曾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