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今制奇”:孟郊诗的新变取向.pdf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5/ No.4
“望今制奇”:孟郊诗的新变取向
范新阳∗
[摘 要] 处中唐之世,受崇尚主观的佛、道二教影响,受追求瘦硬的审美风尚濡染,受皎然主变
诗学观的启发,孟郊诗表现出崇主观、尚瘦硬、求理致的新变取向。 其“崇主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
的创造,从“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认识出发,孟郊构拟了山水组诗以及与韩愈联句中的奇崛意
象,奠定了“韩孟诗派”的险怪基调。 其“尚瘦硬”,主要表现在锤炼狠重有力的字眼,选用质地坚硬的
物象和采用奇险斩截的形式。 其“求理致”,主要表现为借象明理、以情驭理和语参道佛。 孟郊诗的新
变取向,已开宋诗之先声。
[关键词] 孟郊诗,崇主观,尚瘦硬,求理致,宋诗
清人鲁九皋《诗学源流考》云:“贞元、元和之际,韩文公崛起,以天纵逸才,为起衰钜手,诗继李、
①
杜之盛。 ……辅韩文公而起衰者,孟郊东野也。” 与“唐代文化学术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
②
人物” 韩愈比肩而立的孟郊,其在中唐诗坛转旧为新过程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与散文领域的复古
革新相一致,中唐诗坛也表现出了复古通变的趋势。 皎然《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曰:“作者需知
复变之道。 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 ……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 苟不失
③
正,亦何咎哉! ……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 可见,皎然是更倾向变革的。 其主
张,对于他曾经以“手札五十篇相赠”(孟郊《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的同乡后辈孟郊来说,无
疑是会产生深刻影响的。
《文心雕龙》“通变”篇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可通,通则不乏。 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④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刘勰以“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为“通变”注脚,要求参考古代的杰出典范之作
来确定自己创作的基本法则,更强调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果断、大胆地“趋时”、“乘机”,因时、因势而
∗ 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223300。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联句诗研究”(13BZW099)、江苏
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联句诗研究”(11ZWC014)的阶段性成果。
①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55 页。
②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296 页。
③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30 页。
④ 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31页。
141
①
变。 孟郊“参古定法”的一面笔者曾有专文探讨 ,故本文拟就孟郊“望今制奇”的一面略陈管见,以
就教方家。
一、崇主观:物象由我裁
孟郊生活的中唐之世,正是讲究“明心见性”的禅宗和提倡“内丹”的道家上清派盛行之时。 诚如
孙昌武所言“禅宗提倡所谓‘明心见性’的法门,力图扫荡佛教产生以来长期积累起来的堆积如山的
经论,否定烦难的戒律和历劫的修行,转而求之于人对于自性清净的觉悟,从而实现了佛教的一大转
变。 这实际也是在宗教形式上对于人性的肯定,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加强,从而形成精神史上的
重要进展。 道教内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表现为同一潮流。 同样,自中唐时期开始的儒学自‘汉学’
②
向‘宋学’的转化,也是这一潮流的一部分。” 中唐这一哲学思潮的转变,必然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
的影响。 “在老、庄‘虚静’说及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下,中唐诗人尤其重主观意念的抒发;他们希
望通过‘心性’的作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