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evolution tendency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Jing river valle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Zhang XiangFei
Supervisor:Prof. Zhou Weibo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
摘 要
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西咸一体化发展外缘,是我国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但一直以来该区水资源较为匮乏,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平的 10%左右,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水文要素演变规律、
水资源演化趋势及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该区的水文要
素动态特征和水资源动态演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研究成果如下:
l)采用滑动平均法、Kriging 插值法、频率年分析法研究了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降
水、气温、蒸发、径流、地下水位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年
均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变差系数 Cv 较大,中部地
区相对较小,且南部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480~530mm,北部地区在 530~600mm,
南少北多的规律比较明显;气温、蒸发量逐年升高,年均增温幅度为 0.07℃/a ;径流
量逐年降低;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经历了快速上升期—快速下降期—下降缓和期—平稳
期4 个过程,地下水位埋深主要在20~50m,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21%。
2)分别采用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对径流的一致性、周
期性、稳定性与代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张家山站年径流量一致性较差,
周期变化具有连丰连枯、丰枯交替和枯水时间段持续较长等特点,以1974~1996 年径
流系列作为代表期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
3)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气温、蒸发、径流、地下水位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与气温、蒸发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径流
量呈负相关关系。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气温、蒸发量关系
3
并不明显,主要因为研究区内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4.19 亿m ,只占总径流量的25% ,
河流径流量与中上游地区气象水文条件相关性较大。
4)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变化对降水、次降水及蒸
发动态响应的时间关系。结果表明,泾东泾河阶地区水位埋深大于15m 时,地下水位
i
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3~4 个月;泾西黄土台塬区水位埋深大于28m 时,地下
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4~5 个月;黄土丘陵沟壑区水位埋深大于42m 时,
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 5~6 个月;黄土高原沟壑区水位埋深大于 38m
时,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4~5 个月。
5)应用时间序列模型—ARIMA (p,d,q )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泾河流域
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和径流量分析建模,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
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表明短期内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处于
稳定状态,年径流量仍有减小趋势。
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2001~2010 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
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气候条件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
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
力越来越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