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动补充复句研究
年级:二零零三 研究生:王长武 导师:宗守云、范先钢
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
摘要: “无标”复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类很重要很常见的复句形式。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
却很不够深入、不很全面。本文着重考察了“无标”复句的一种——复动补充复句。所谓“复动补充复
句”指的是前一分句陈述一个事实,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所陈述事实进行补充说明,前后分句通过一个
相同的动词性成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复句形式。
我们检索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所有的复动补充复句的例句,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描写与
解释。我们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理论的指导下,着眼于三个平面的分析,利用认知主义理论,对研究
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
在引言部分,我们明确了研究对象,对复动补充复句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语料来源。
在正文里,我们首先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详细考察了复动补充复句的特征。从句法上看,
复动补充复句主句谓语形式复杂,补句重复或部分重复主句中的谓语核心动词,再带结构助词“得”后
跟补语。这里我们着重考察了实际语篇中补句所补充说明的动词性成分的类别,这些动词性成分总体上
具有可被感知的特征。复动补充复句的主句多为现实句,我们利用[±静态][ ±持续]两组区别性特征把
复句主句的情状类型分为静态、过程、变化三类;复句的补句主要表达结果、情态、程度三类语法意义。
在语义层面,我们着重考察该复句的深层语义关系和语义结构模式。复动补充复句在深层语义上有致使
关系和非致使关系两种语义联系,而这样两种语义关系又构成不同的语义结构模式。
在语用层面,我们发现复句主句的语用功能在于客观陈述一个事件,补句的语用功能在于表达说写
者的主观评价。文章进一步指出这类复句因前后分句之间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而呈现出不同的语篇特
征。文章还指出了复动补充复句的认知特点,认为复动补充复句结构像似于人的认知结构,是汉语社会
“过程——感知、反应”认知特点的反映。
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文章考察了复动补充复句的生成理据。先从重动句的生成机制中得到启示,
从句法语义层面解释复句的生成;还从认知上考察了复句的生成原因。文章最后从微观方面讨论了复句
成立的制约因素。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了制约复动补充复句成立的微观因素:主句的时体、主句的语义确
定性以及被补充说明的动词性成分的类别。
在结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总结,阐述了这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以后继续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复动补充复句 句法,语义,语用 认知 主观评价
I
Study on Chinese Verb-copying Supplementary Complex-sentence
Summary :The no-marked complex-sentence is very important and very common type
of sentence in the modern Chinese. But for a long time, our study on it is not very thorough, and
not very comprehensive enough. This paper focuses on one of the no-marked
complex-sentenceChinese verb-copying supplementary complex-sentence. The so-called
Chinese verb-copying supplementary complex-sentence refers to the complex-sentence the
former clause of which states a fact, the latter clause of which supplements and explains the fact
stated in the preceding clause, and the two clauses ar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