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间——“民之父母”说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pdfVIP

“家”“国”之间——“民之父母”说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8年第3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32008 第48卷 JOURNALOFSUN YAT—SEN UNIVERSITY Vo1.48 (总213期) (SOCIALSCIENCEEDITION) GeneralNo.213 家“国之间 “民之父母说的 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水 张 丰 乾 摘 要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 ,文章 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 “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 《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 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 “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 《诗经》中的 “民之父母”,以及 《尚书》等典籍中 的 “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 ,文章讨论了 “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 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 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关键词:民之父母 ;儒家;诗经 ;渊源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3—0127—07 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当中,统治者(君)和被统治者(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论题。近现代西 方的政治哲学以 “契约论”为基础,作为现代的中国读者,可能更熟悉 “公仆”与 “主人”的比喻。在传统 儒家的政治哲学当中,当代学者多以为其中最有价值的理论是 “民本”、“民贵”等思想。但是,深入考察 之后我们会发现,“民本”、“民贵”的理论基础乃在于 “民之父母”的学说。在 “民主”、“法制”等价值观 已经 “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再来讨论 “民之父母”的观念,似乎非常不合时宜。然而,即使在同情儒家学 说的角度上,我们对这样一个长期支撑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体系的认识也并不充分④。本文试图梳理 “民之父母”学说的社会基础、思想渊源和理论内涵及其批判功能等内容,以就教于方家。 家国(邦)天下与修身 《孟子》开篇关于 “何必日利”的论证,大家都很熟悉: 孟子见梁惠王,王 日:“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 日:“王何必日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王 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 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收稿 日期 :2007—10—10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诗经)与先秦哲学》(编号05CZX009);其构思与写作,得益于参加杜维明 和陈来教授所主持的2006—2007哈佛燕京学社思孟学派工作坊,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张丰乾 (1973一),男,甘肃古浪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广州510275)。 ① 萧公权在其著名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孟子 “民贵”的思想,似乎有意回避所引用的 《孟子》原文之 中有关 “民之父母”的内容。而类似的研究以及所谓 “民本”思想的研究中,论者也 多是对 “民之父母”的思想资料置之不理。倒 是在现实政治当中,不乏这样的探索,可参见刘述先:《儒学的理想与实际——近时东亚发展之成就与限制之反省》,氏 著:《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 15—40页。 127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 家。万取千焉,千 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后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弑其君者 也。王亦 日仁义而已矣,何必 日利?” 但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