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续折叠中的空间趣味.doc
连续折叠中的空间趣味
摘要:“岸”会所是标准营造连续折叠处理手法的代表作之一,其折叠的墙体和隔墙成就了房间、院落、中庭、水体、天桥、步石穿插的韵律空间,打造出动人的空间序列。在力求创新的同时,对苏州园林的传统趣味也有所继承。
关键词:“岸”会所;标准营造;连续折叠;空问移步换景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32-03
1、引言
标准营造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青年建筑团体。他们以文化设计为己任,习惯从建筑的文化性出发,企图用自己的一套“非标准”体系来面对当下许多不加思考、盲目嵌套的传统建筑潮流,致力于对建筑材质、形式以及空间的一系列探索,而“标准营造”这四个字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是希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思考传统建筑的意义,如何挑战现实,做出传承。
标准营造以追求材质的亲地域和空间的动人为目的。在空间处理手法上,连续折叠一直是标准营造惯用的手法之一,武夷小学礼堂、青山城石头院以及林芝南尔巴瓦接待站都算作是.这一手法的尝试作品,他们不断地尝试用简单的折叠手法创造出不同面域的功能盒子,再利用盒子的错动或墙体的分隔来打造丰富的空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岸的“岸”会所将这一折叠的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并在空间层次的丰富度上有新的突破。
2、建筑方案解读
“本岸社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岸,而“岸”会所则位于社区的北届,既为社区的门户所在,也是社区私宅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过渡媒介。会所自南施街沿琼姬路东向绵延五百余米。在一片树影中可隐隐看见一片时断时续的白色墙面。走近建筑,可见一片粼粼的水面,白墙树影倒映其间,影光浮动,别有一番苏州院景的风味。
2.1 建筑理念解读
很多人形容“岸”会所为既节制又抒情的建筑。因为该建筑选址既位于金鸡湖畔的工业园区,又隶属于苏州,标准营造注重寻求建筑的文化性,怎样使建筑能够既通属于冰冷的工业地块,同时又不失苏州本土的空间趣味,是本次设计的难点。
标准营造一直力求打造出动人的空间体验,现在太多的建筑想去迎合大众的感官,力求通过建筑形式的夸张扭曲来吸引眼球,但标准营造他们一直比较关注的是,建筑在打动人的感官和身体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同时打动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而“岸”会所对于这一理念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2.2 建筑形体解读
从形体演变上看,标准营造是先用一面长500余米,高9米的白墙连续折叠27次,分隔出不同面域大小、南北走向的13个盒子空间,再将这27面墙进行倾斜、转角,最后在东西向加入四片互成角度的纵横分隔墙,来得到整个建筑实体的。
从围和关系上看,这并排排放的13个盒子,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空间关系。第一级层次,是由最北段的虚空间引入的半包围的大庭院和13个互为背向关系的功能盒子。而第二级层次则是由南北向的四面隔墙在13个盒子中划分出的大小不等的方盒空间。这些方盒有些封闭成为使用房间,有些打通成为中庭,有些闭合成为庭院,每个开间都为不规则的瓶口状,开间与开间相互咬合形成内宽外窄的内向空间,虚实相间,层次丰富。
单面墙体的连续折叠其实是最简单的建筑处理手法,然而标准营造却用最单纯的手法,打造出了最复杂的空间层次,在平中求奇。
2.3 建筑空间解读
苏州的当代建筑多有沉重有余而轻松不足的问题,在苏州做设计最大的难题就是苏州园林传统形式的负担。“岸”会所同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一样,都对苏州园林的空间情趣有所呼应,然而不同的是,他没有刻意地去强调模拟苏州园林的山、水、池、屋顶以及亭廊,而是用一种更为抽象现代的建筑语汇未模拟桥、影、光、框景等苏州情趣,注重空间序列的打造。
从东北端的虚空间首先进入一个L型大型开敞空间,上有天桥凌空而过,侧有水面波光粼粼,内有竹林郁郁葱葱,正是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苏州园林景观。前行进入建筑的第一个主入口,进入门厅,一层共有两条主流线,一宽一窄,北侧的宽行流线为游客主流线,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展览空间,东面连接5个功能用房,南面则与南侧的窄行流线共同夹出一个庭院。窄行流线多为辅助流线,为串行辅助空间及后勤空间的交通空间。一层的西部尽端是一个大体量的通高游泳池。进入二层共有两条途径。在建筑东侧和南侧的厚墙里包裹有两个直跑楼梯,可以直通二层。东侧的直跑楼梯直通虚空间中的天桥,通过天桥进入二层的主厅,依旧是一宽一窄两条流线,二层的功能空间自由度更高,房间和交通空间的穿插更灵活,流动性更好。
“岸”会所空间的动人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形式上的动人,每个功能盒子和分隔墙体的角度不同,再加上空间虚实的交替排列,使得人们每前进一个功能单元都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空间景致,和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经典造园手法有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