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doc
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摘 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春、江、花、月、夜,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诗情画意、冥思哲理的高度统一也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本文试浅谈一下《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关键词:诗画同构 悲天悯人 关照同情 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一诗,全篇描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诗情画意冥思哲理高度统一也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一、明丽澄澈的诗画同构
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明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明月随潮,情景历历。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江水以活泼的生命。诗人用生花妙笔随意点染,便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妙之“花”,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具体意象,月是全诗中通贯上下的丝线,月引诗情,诗情随着月华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华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得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在这一刻,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明丽晶莹的月光世界。月光下的世间绰约迷离呈现出的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刘勰《文心雕龙》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追求的正是这种文艺美学的审美关照。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如明月在松间朗照一样,澄澈明净,如清泉在石上淙淙的流淌一样,流畅自然。而此时此刻的历经者和感受者,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由心见性,以此心静观明月朗照,月华如水,轻轻柔柔铺在这宁静的港湾。心静与月明相契合,创造出澄澈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时也是诗画同构的绝佳写照。
二、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谁最初的邂逅?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景生情,因情而爱,因爱而求。求,既是热烈的追寻和探索,也是内心对于自己所钟情事物的渴望与期盼。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惘了,何人初见?何年初照?天与人,这是一种永恒的探索,历代诗人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赋新诗。此时作者将月亮与人相对照,体现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关照和悲悯情调!这种问询是作为人世间主体的人对于自己的未知发出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这个主体本身而把月拿来作为关照,既是同情着月的初照、初见的孤独与寂寞,也是对于人本身于月的初照初见的探究与悲悯。此时的人已然成为了月的陪衬,而月的孤独与寂寞,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吗?孤独者或许并不寂寞,因为内心是温暖的,这恰恰是诗意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意境。然而诗人此时却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此时的月,因为此时的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阔达的境野,进一步延伸了宇宙与永恒的思考与关怀,有着强烈的宇宙空间意识。月亮在传统的文化中承担了孤独失意的美学意象,月亮美学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生命的情感体验发生了同物对映效应,对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即月与人相互的移情入境,同情共境。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开篇,最后以月落结篇: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闺中思妇,自然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月亮既然是沟通二者的共情物,那么在外的游子当然也可以想象自己“应照离人妆镜台”。恰恰是在这种共情于境的此时此刻,游子如许的离愁,伴随着月华如霰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闺中思妇也应该是“可怜楼上月徘徊”的――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太遥远的相爱――那好吧,既然如此,不能够醉赏花阴下,那就千里共婵娟吧。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此诗的作者,是在悲天,也是在悯人。悲天,因为月是有阴晴圆缺的,悯人,因为人是有游子思妇的。在月与人的相互观照中,一方面突出和强化了月作为失意孤独、凄清的美学意象,一方面由此也凸显了孑孑人独立、茕茕以相照的孤独者和客居游子的孤独与失意。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命题,那就是月和人的偶合。当独孤的两个个体以一种同命相连的眼睛和思想去观察对方的时候,不由得在对对方的审视和同情的观照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这种慰藉,既是对对方深深地同情和理解,也是由彼及此,产生的对自己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