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政法”与“法政”概念辨析.pdf
第25卷第1期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V01.25No.1
AdministrationFeb.2013
of InstituteofPublic
2013年2月 Journal
Guangdong
“政法”与“法政”概念辨析
钟金燕
(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100032)
摘要:对“政法”、“法政”概念的解析是必不可缺的理论工作。民国时期,“政法”与“法政”
概念并驾齐驱,交相辉映,新中国成立后,“政法”概念取得优势地位、“法政”逐渐成为遗落在岁月
烟尘里的语言。“法政”与“政法”概念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政法”概念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
法律现象的重要语词工具。
关键词:政法;法政;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O一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533(2013)01州2珈7
语词有其存在和运作的历史社会条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拥有不同的意谓,需仔细加以辩
明。诚如陈寅恪所言,“盖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
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纠纷讹谬,即因兹细故而起,此尤为治史学者所宜审慎也”‘1”05。对于“政
法”与“法政”这两个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政治语境下创造的极具特色的词汇,在不同历史背景
下,其意义有何变化,学界却甚少论及。因此,这两个概念仍有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一、“政法”与“法政”涵义之嬗变
“政”字与“法”字,在古代汉语中业已存在,分别表示多种涵义,可谓是一字多义。“政”
字与“法”字连用,所形成的“政法”一词,古已有之。从《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检索来看,
“政法”一词出现的频率大约有三百多次,文献记载的时间从西周一直延续至清代。何谓“政
法”?《辞海》并未列词条进行解释,《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政法:①法制。②法度,法规。
③政治与法律的合称。”[2,424这三种解释大概包括了古代文献所现“政法”一词的基本涵义。
“政法”一词的涵义大致如下:(1)法度、法规之意。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相关文献记
载,“政法”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
诸侯复归宗周”[3o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文献——《庄子内篇》的“人世间”,记载“大多
政法而不谍”,该句中,“政”是“正”的通假字,意指太多正常的、经典的法规、法度而不能
加以变动。唐、宋时期文献记载:“周之政法,百家以上得立社。其秦汉以来,虽非大夫,民二
十五家以上,则得立社。”[4j“刑政法度修矣,不宽,非所以淮下威仪文物备矣”。,这些句子中
的“政法”大约表达的是法规、法度之意。(2)“政法”一词表达“法制”的涵义,见于汉朝
苟况所著《汉纪·惠帝纪》记载的“其或犯逾之者,则绳之政法”、南北朝时期《梁书》记载的
“而缺于治道,政法多昧,实伫群才,用康庶绩”-6J,及魏南朝梁时期《论语集解义疏》记载的
“故褚仲都日:作觚而不用觚法,觚终不成,犹为政而不用政法,岂成哉,疾世为政不用政法,
收稿日期:2012一lO一30
作者简介:钟金燕(1982一),女,江西赣州人,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
42
万方数据
故再言焉。”。(3)“政法”一词表达“政治与法律”之意,见于宋朝时期,“郑康成日:以正
月朔日布王政于天下,至正威又繇政法之书”_8j,以及明、清时期记载的“以礼法春之生育,故
春官守礼典;以政法夏之雷霆,故夏官守政典;以刑法秋之肃清,故秋官守刑典”[9j,“至于用
兵,则有飞挽转输之劳,或以财不继而败,皆由三代政法扫地无遗耳。”ll驯
近代以来,“政”与“法”字频繁出现、且频繁被连用。“中国自清代道咸以后,虽屡受列
强欺凌,但仍拒绝欧化。社会的心理,与政府的政策,对于政治改革问题,变更极其迟钝,而且
不得要领。直至同治年间,乃有革新的设施。当时的革新领袖,只是疆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与枢臣文祥,宝望诸人。他们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