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性激素受体在育女性皮肤病理性瘢痕中表达的研究
中文摘要
性激素受体在育龄女性皮肤病理性
瘢痕中表达的研究
摘 要
目的:病理性瘢痕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皮肤损伤
后创面异常修复的结果,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瘢痕
的遗留常影响美观,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
者可导致局部功能障碍或影响邻近器官的功能。近些年的研
究证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更是
繁多,对于病理性瘢痕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与瘢痕的发生、发
展及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皮肤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性
激素通过相应的性激素受体发挥调节作用。临床资料表明不
同的性别、年龄之间,尤其是女性妊娠期随着体内性激素水
平的变化,瘢痕的形成都会有所变化,提示性激素在瘢痕的
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妊娠期和非妊娠期的正常皮肤
和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和雄激素受体(AR)表达水平的检测,以探讨性激素受体
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病理性瘢痕的
抗性激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妇产科及外科的住院及门诊手
术治疗病例,其中增生性瘢痕腹部皮肤:孕期20例、非孕
期20例。瘢痕疙瘩孕期和非孕期各10例,以同期手术切除
中文摘要
的正常腹部皮肤:孕期10例、菲孕期lO例作为对照。切除
的组织标本部分立即置于液氮中保存,胶原酶V消化后采用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
录一聚合酶链反应(simi—quantify
merasechain
体及雄激素受体的表达。部分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
蜡包埋,制成51ma的组织切片。以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组织切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
受体及雄激素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以胞核或胞浆中出现特
11.0
异性棕黄色着色的为阳性细胞。对观察结果应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及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多个
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多组等级/频数表资料的比较。以P0.
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均可表达ER、PR和AR。
表达部位位于表皮基底层、成纤维细胞、汗腺及血管内皮细
胞。
2正常非妊娠皮肤中ER、PR、A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
20%,20%:正常妊娠皮肤中ER、PR、AR表达的阳性率分
别为40%,30%,40%;非妊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阳性率分
别为60%,55%,40%;妊娠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阳性率
分别为85%,65%,65%;非妊娠瘢痕疙瘩中分别为70%,40%,
60%;妊娠期瘢痕疙瘩中分别为90%,55%,80%。
3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正常非妊娠皮肤中ER、PR、
中文摘要
非妊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77,0.978,
0.964;妊娠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5,
妊娠期瘢痕疙瘩中分别为1.401,0.939,1.339。
4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在瘢痕组织中ER、PR、AR的表达高
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O.05);孕期ER,
AR的表达高于非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ER,PR,AR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
均有阳性表达,但表达阳性率不同。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
由高到低依次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PR的
表达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
肤(无统计学意义);AR表达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瘢痕疙
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
2ER,AR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
的作用。P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不明显。
3孕期女J陛的ER、AIR表达水平高于非孕期女性,在孕期瘢
痕增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多体素<#39;1>hmrs和adc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及鉴别诊断的研究.pdf
- 多发性硬化患者对血清、脑脊液中肺炎衣原体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抗体的检测及病因探讨.pdf
- 多层ct灌注成结合时间密度曲线对肺肿瘤诊断的应用.pdf
- 多发性骨髓瘤mi表现及与临床分期、免疫学分型对照研究.pdf
- 多层螺旋ct冠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pdf
- 多层螺旋ct冠静脉系统形态特征及其在心脏电生理治疗中应用价值研究.pdf
- 多层螺旋ct增扫描区分肺癌肿块与肺不张.pdf
- 多层螺旋ct各同性成像研究.pdf
- 多层螺旋ct胆多平面重建成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pdf
- 多层螺旋ct灌成像对纵隔病理性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价值的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患肝内趋化因子rantes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4(tlr4)的变化.pdf
- 慢性乙型肝炎患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pdf
- 慢传输型便秘大血浆内毒素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pdf
- 悬雍垂腭咽成型中悬雍垂保留与否的临床意义.pdf
- 慢性应激性抑郁肿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pdf
- 慢性湿疹皮损中p、vip表达及与cd4、cd8关系的研究.pdf
- 慢性疲劳综合征医症候流行病学调查和证型研究.pdf
- 慢性荨麻疹患者h1th2水平的变化及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pdf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性加重期免疫功能的变化.pdf
- 慢性胰腺炎的超内镜表现与诊断.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