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海外并购案例V詳解.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简要分析 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总体概况 进入2014年,中国收购国际食品生产企业的兴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食品饮料行业的海外兼并收购在中国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并购总量中占到了17%,几乎追平占比20%的能源电力行业。 如上图所示,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抑或国际企业“走进来”,并购金额都成稳步尚书省趋势。此外,一个更明显的特征是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作为并购标的被国外企业并购为主流方向;而200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掀起热潮,截至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已接近年均400亿美元。 而放眼全球,近年来食品饮料行业跨国并购案例也不断攀升,国际并购案例趋于频繁,20年内,并购案例数量实现翻倍,如下图: 近年来几宗著名的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整理如下: 收购企业 目标企业 交易金额 中粮集团 来宝集团子公司 15亿美元 中粮集团 比斯科特酒庄 1800万美元 中粮集团 Tully Sugar 2.5亿美元 光明集团 维他麦 70亿美元 光明集团 Tnuva 10亿美元 光明集团 Synlait Milk 3.8亿美元 双汇集团 史密斯菲尔德 71亿美元 中国食品企业海外并购驱动因素 中国食品产业链构建繁杂,大部分中国食品企业呈现“小、乱、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产成品为462.47亿元,相比于2009年421.40亿元增幅达9.75%。我们预计,2011年,中国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规模将不断扩大,但是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增速保持在8%-10%之间。(备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是指产值500万人民币及以上企业)巨大的市场产值孕育了食品行业庞杂的产业链,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都是经济利益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食品的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加之细分领域食品种类特质不一,对原材料生产、采购、运输等各环节要求不一,但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食品产成品质量的优劣。长久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链散落而无序,这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此外,中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小、乱、散格局,生产方式落后。以中国休闲食品为例,中国休闲食品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在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及渠道建设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外资品牌。众多中国休食品集中在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一直被外资企业垄断。 为打破市场局面,收购国外品牌显然比自身从零开始建立高端品牌来得迅速和容易,收购国外品牌不仅让中国食品企业穿上了洋外衣,更容易受消费者青睐。而且对中国食品企业在生产、采购、运输、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过程中有升级促进作用。 消费结构升级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 过去五年,中国零售消费总额显著提升。至2013年,已达17590亿美元,CAGR14.7%。如下图: 同时,世界银行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国的人均食品消费量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未来十年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主要受居民收入增长驱动。”的确,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变得愈发富裕,人们在食品和服务方面的品味将变得愈发精致。纵向来看,中国零售消费总额已超过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而十年前,中国消费总额位列英、德、日、美之后,仅日本一国消费总额就为中国的两倍有余。 消费总额的提升代表着中国人均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从基础饮食转向精细化饮食,在肉类禽类及奶制品等高蛋白质食品上进行更多消费。 让消费者重拾信心 财富的增长同样催生了对品质更好、安全性更高、生产过程更加可靠的食品的需求,中国消费者认为一些西方品牌能够提供这类食品。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次次的食品危机事件让中国食品工业坠入深渊,也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了信心。失望之余,不少消费者开始选择国外食品品牌,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多美滋、美赞臣等国外品牌的销量陡增,这些品牌甚至开始趁机涨价。不少中国食品品类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经积重难返,一些中国食品企业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改头换面,抑或借助西方元素(比如娃哈哈旗下的爱迪生奶粉强调自身采用的是荷兰奶源)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样,海外并购也被中国企业视为令消费者重拾信心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少消费者容易被貌似国外品牌的品牌名称所迷惑,不断爆出一些中小食品企业用“假洋品牌”欺骗消费者的消息。而有实力的食品巨头则选择收购国外品牌,借助自身在国内强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宣传推介能力,迅速覆盖中国市场,并形成口碑,直接形成销售热潮。 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食品企业的海外并购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试图借此改变自身的不佳形象,二是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食品企业海外收购案例分析——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SFD) 双汇集团/双汇发展介绍 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集团连续十一

文档评论(0)

风凰传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