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discussion on genetic type of
Gongpoquan copper deposit,in Bei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Yang Hui
Supervisor:Prof. Jiang Xiudao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
摘 要
公婆泉铜矿构造位置特殊,矿床地质特征复杂,历来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勘探开发,积累了一批宝贵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但在成矿环境和矿床成因类型方面仍然
存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本文通过近两年的野外调研,并结合室内岩矿石光薄片鉴定以
及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和探讨公婆泉铜矿的成矿环境
和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通过野外调研,在矿区厘定了三条韧性剪切带,展布方向分别为 NEE 、NWW
和NNW ,研究表明,它们是公婆泉铜矿的成矿构造,同时控制着矿体的形态、产状。
2 、矿区的三条韧性剪切带对应地分为三期,每一期构造活动都伴随着岩浆活动并
成矿。第一、二期构造活动成矿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形成细粒浸染状矿石,及少量细脉
浸染状构造的矿石,第三期则形成团块状、脉状矿石,正是由于多期次的矿化叠加从而
导致了团块状富铜矿石的形成。
3、通过对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结合矿
区构造格局及岩浆岩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这些基性-超基性岩块为蛇绿岩,其形成于消
减带之上的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因此公婆泉铜矿的形成与弧后盆地有关。
4 、矿区发育一些通常规模很小的呈小岩枝或岩脉产出的斑岩体,可称之为(超)
小岩体,这些(超)小岩体有的发育矿化,有的则不发育,矿体的空间分布与斑岩没有
明确的依存关系。
5、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公婆泉铜矿在矿体形态、产状,控矿机制、
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矿石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典型斑岩型矿床有较大出入,同时结
合韧性剪切带构造控矿和成矿的多期次性,认为该矿床从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上讲为受
韧性剪切带和岩浆作用共同控制的叠生矿床,而从主导控矿因素来讲为剪切带型铜矿
床。
关键词:北山,公婆泉铜矿,韧性剪切带,蛇绿岩,弧后盆地,矿床成因类型
i
Abstract
Gongpoquan copper deposit is very popular all through the age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ectonic position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exploratio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and data have
been accumulated.But in the field of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its genetic type of ore
deposit,some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ed ,waiting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regards the two year’s work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s the dominant, combining with laboratory
research in rock and ore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maj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