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随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按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游戏可分为() A、活动表演游戏 、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 B、动作模仿游戏、象征性游戏、创造性游戏 C、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性游戏 二、判断题 1、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 ) 2、游戏的一般结构包括认知想象、愉快情绪、语言、动作手势表情、材料操作等.( ) 3、依恋的原因包括照看质量、态度、稳定性以及儿童的难易照看的气质特点。() 4、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依恋以需要满足为中介。() 三、名词解释 依恋 观点采择 游戏 四、简答论述 1、依恋的发展过程分哪些阶段? 2、依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4、同伴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5、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影响 2、父母、教师的因素影响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男man女woman 2、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发展确认自己。 4、性别定型化: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性别角色 1、男性角色: 忠诚、有思想、有事业心、有血性、果断勇敢、有责任感、理智、沉稳、冷静、有宽大的胸襟、对社会对他人宽容。 2、女性角色:细腻、温柔、体贴、贤惠、会持家,照顾小孩、节俭勤劳。 二、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差异主要指男女心理方面的差异。 二、性别差异原因: 1、遗传生理因素 2、社会生活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 男女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1、语言:女孩获得语言比较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占优势。但是她们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甚至在词汇方面就比男孩差。 2、感知:男性的视敏性优于女性,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 3、记忆: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4、思维: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 5、智力:从学龄期起,女性智力优于男性。当青春期到来时,男性的智力开始逐渐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优势愈益明显。 三、性别差异产生的生物学因素 1、荷尔蒙的影响。一般认为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荷尔蒙的反应关键期。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异的影响人类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差异,一般认为右半球对空间信息加工具有较强的能力,左半球对语音信息加工具有更多的能力。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畸变会影响个体的智力。 四、性别定型化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又称柯尔伯格的性别恒定论。他认为性别定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结果。儿童通过观察父母老师兄弟和电视角色等获得有关男子女子的信息。 2、性别图式理论 该理论强调社会因素(性别图式:男子刚强、女子轻柔)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认为儿童的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激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的获得的。 4、心理人类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关心、独立、进取”人格的影响。 随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性别定型化理论包括( ) A、认知发展理论 B、性别图式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心理人类学理论 二、判断题 1、性别定型化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2、性别角色同一是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发展确认自己。()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激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的获得的。() 三、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 2、性别角色同一 3、性别定型化 四、简答论述 1、男女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性别角色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性别定型化理论有哪些? 第十一章 儿童交往的发展   第一节 依恋   第二节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游戏与交往技能 第一节 依恋 1、什么是依恋?它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依恋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0-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阶段 依恋的类型与原因 一、依恋的类型: 1、回避型(对母亲在场与否影响不大) 2、安全型(母亲在时玩,不在时苦恼) 3、反抗型(逢母亲要离开时极度反抗) 二、依恋的原因: 1、照看质量、态度、稳定性、 2、儿童的难易照看的气质特点 依恋的理论: 1、习性学理论:依恋是一种本能反应。 2、心理分析理论:依恋以需要满足为中介。 3、社会学习理论:依恋是通过学习获得相互认同的行为。(小人书、糖葫芦、姑姑你真好) 4、认知理论:依恋必须具有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