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么一个结尾:“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苦与甜的轮回,人们不辞辛劳,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将来——为了将来的一分欣慰、一分收成。因此,吃苦便不再是一种不幸,因为吃更多的苦,便会有更多的甜,有更丰厚的收成。这就像品茶,越是浓的,越觉得醇香。”乍一看,茶味和人生之味仿佛风马牛不相及,细一品嚼,它们又似乎隔得很近——先苦涩,再甘醇,而且体味得更深刻,它是文章主旨的升华,其语言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白心曲,画龙点“志”。写作时在结尾处用直率、雄逸的笔触表露心志,它能使文章气势磅礴,主旨显明。 例如杏林子的《生命》,作者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和“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等几件寻常小事悟出了“生命的可贵”(即文章的主旨)。作者在结尾处以高扬的笔调来抒发心志:“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是推心置腹的真情表白,这 是热爱生命的旦旦誓言,文章的主旨也就在这豪言壮语中表露出来。 3.哲理概括法 这种方法的特征是完成文章内容后,在结尾处从不同的方面启发读者反复思索上文内容,认真品味蕴涵其 中的道理。 如《生命的天堂》的结尾:“……生命可以延续,爱可以延续,选择也是一样,有的东西太残酷,残酷得让你不忍正视;有的东西太短促,短促得令你不及面对,但该来的该走的都是心上的烙印……”这一方法和鲁迅的《故 乡》的结尾如出一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 4.修辞飞扬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文章的结尾运用排比、比喻、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采飞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此方法多被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考生所运用。 如《择善而从》的结尾:“择善是火,点燃生命的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的路;择善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排比、顶真交错运用,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有气势,且极富哲理。 5.环境深化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散文,指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环境描写,这种描写是前文环境描写的一个发展,环境描写与内容节拍相和谐,同声相应,相互生发,达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包含意蕴,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我想有个家》的结尾段:“秋风依旧萧索,枯黄的叶子飘零一地。我拾起一片落叶。内心不住地颤抖:‘落叶啊,你也有家,你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了。’泪,禁不住潸然而下。遥望茫茫的秋野,一派落寞,秋 风中潘美辰的歌声依旧时断时续地传来:‘我想有个家……’”它用落寞、萧条的秋景反衬出我想有个温暖的家的心境。 6.补叙交代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散文,特点是在结尾时补充交代,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考生受生活经历所限,作文素材虚构成分较多。大多数考生写作时是“站在窗内看窗外的风景”,而不能融入风景,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故有不真实感,如运用补叙交代法则可避免此弊。 * 一、闪亮登场——凤头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文章开头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东拉西扯,不入题或入题慢。 2.头重脚轻,开头冗长。有些同学写文章在开头部分写得太多,而后半部分内容偏少,从而导致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有同学在一段三行题记后,用了十三行267个字写第一段,颇具大头外星人之型。 3.突兀,不明就里。开头突兀,令阅卷人费解,不明就里。如“人的一生无法预测结果,却能享受过程。过程努力了,结果就无悔了”。 4.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或“改编”材料,杜撰故事,更把文章中心引向他途。 5.不必要的释题。 一、高考作文开头七法 1.抒情点旨法 文章在开头就直接倾诉自己的真情,以点明文章的主旨。常用的抒情法有假设式抒情、对比式抒情和烘托式抒情三种。 如《捞起诚信的背囊》开头写道:“如果说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对比衬托中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2.由物联想法 从一个事物写起,引出与这个事物相关的人、事、理。同理,也可由景联想,或由事(短小的)联想。 如《腊梅花》:“腊梅花开了,像一朵朵彩色的云霞,飘进我的心里,牵动我的情思……” 3.名言警句法 从一句名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