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生产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3 氨基酸发酵的工艺控制 温度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菌体生长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始产生氨基酸,因此菌体生长最适温度和氨基酸合成的最适温度是不同的。谷氨酸前者30~32?C,后者34~37?C。 菌体生长阶段温度不宜过高,否则菌体易衰老,pH增高,糖耗减慢,酸产量低。 当菌体生长温度过高时:要减少通风量,少量多次流加尿素,来促进菌体生长。 发酵中后期:维持合成温度,以利氨基酸合成。 25.3 氨基酸发酵的工艺控制 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要求供氧充足的谷氨酸族氨基酸发酵:生物合成与TCA循环有关。 适宜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发酵:菌体呼吸受阻时产量最大。 供氧不足时产酸受轻微影响的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生产概述 起初工业化生产采取小麦或大豆蛋白质水解制取。 1957年,日本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并实现工业化,被誉为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使发酵工业进入调节调控水平。 目前世界产谷氨酸钠30万吨/年,占氨基酸总量的2/3。 我国现有200余家生产,年产量达15万吨,居世界首位。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产生菌株特点 革兰氏阳性 不形成芽胞 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 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生物合成机理 由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和氢供体存在下进行还原性氨化作用而得到。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淀粉的酸水解工艺 1、调浆:干淀粉用水调成10-11?Bx(波美)的淀粉乳,加盐酸0.5-0.8%至pH1.5。 2、糖化:蒸汽加热、加压293.4-344.3KPa,糖化25min。 3、中和:冷却至80℃,烧碱中和至pH4.0-5.0(避免产生焦糖又保证过滤,中和为沉淀胶体)。 4、脱色:活性炭脱色和脱色树脂。活性炭用量为0.6-0.8%,在70℃及酸性条件下搅拌后过滤。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淀粉的酶法糖化工艺 以大米或碎米为原料时采用大米浸泡磨浆,再调成15?Bx,pH6.0,加细菌α-淀粉酶在85 ℃下液化30min,加糖化酶60 ℃糖化24h,过滤后可供配制培养基。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糖蜜原料 不宜直接用来作为谷氨酸发酵的碳源,因含丰富的生物素。 预处理方法:活性炭或树脂吸附和亚硝酸法破坏以减少糖蜜中的生物素。 也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60或添加青霉素。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菌种扩大培养 1、斜面培养:主要产生菌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节杆菌属。 我国各工厂目前使用的菌株主要是钝齿棒杆菌和北京棒杆菌及各种诱变株。生长特点:适用于糖质原料,需氧,以生物素为生长因子。 斜面培养基: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组成的pH7.0-7.2琼脂培养基,32℃培养18-24h。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菌种扩大培养 2、一级种子培养:由葡萄糖、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铁及硫酸锰组成。pH 6.5-6.8。1000ml装200-250ml振荡,32℃ 培养12h。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菌种扩大培养 3、二级种子培养:用种子罐培养,料液量为发酵罐投料体积的1%,用水解糖代替葡萄糖,于32℃ 进行通气搅拌7-10h。种子质量要求:二级种子培养结束时,无杂菌或噬菌体污染,菌体大小均一,呈单个或八字排列。活菌数为108-109 /ml。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发酵 1、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该期缩短。 2、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措施:采取流加尿素办法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7.5-8.0;维持温度30- 32℃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发酵 3、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糖和尿素分解产生α-酮戊二酸和氨用于合成谷氨酸。措施:及时流加尿素以提供足够的氨并使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气,控制温度34-37 ℃。 4、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 发酵周期一般为30h。 25.4 谷氨酸生产工艺 谷氨酸发酵控制 (1)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磷酯的合成。当磷酯含量减少到正常时的一半左右时,细胞发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