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物也有文化-
动物也有文化?
筷子和叉子,京剧和摇滚乐,甜豆花和成豆花……人类社会的这些不同,常常被笼统地称为“文化差异”。当然,人类文化包含的内容要比这些东西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它们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
中国论文网 /5/view-7126623.htm
那么,动物也有文化吗?
让学术界颇有点激动的是,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刊载了两篇论文,科学证据支持了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
是文化还是本能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对于动物有没有文化一直争论不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纠结于怎么定义文化。目前多数人同意,靠模仿学习得来的才能算是文化,靠遗传得来的不能被称为文化。
动物的很多行为精妙得让人惊叹,包括造出精致的安乐窝、跳着舞向异性大献殷勤等等,但这些能力大多不是文化的表现,因为它们不是学来的,而是固化在基因里的。例如,在杜鹃“鸠占鹊巢”的事例中,刚刚孵出的幼杜鹃就知道把其他雏鸟挤出巢穴,从而独占糊涂养母的宠爱,这种在人类看来十分冷酷的手段显然不是学来的,而只是一种本能。
研究动物文化时,要把其行为中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剔除:文化不是“天生就会这么做”,也不是“必须这么做,否则就要饿肚子”。不通过基因传播、与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偏好,才可能与文化有关。
猴子喜欢的颜色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安德鲁-怀腾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的一块私人狩猎保留地里对野生绿猴进行了实验,这些绿猴分为不同群体,总共有100多只。
研究人员给每群猴子两盘玉米粒,一盘染成粉红色,一盘染成蓝色。两盘玉米中有一盘用有苦味的芦荟汁浸泡过,让猴子觉得难吃。一群猴子得到的粉红色玉米是苦的,另一群猴子的蓝色玉米是苦的。结果,每群猴子都很快学会了回避有苦味的那一盘。
等到有27只小猴出生并长大到能吃固体食物时,研究人员改变了喂食方式:仍然是不同颜色的两盘玉米,但味道都正常。接下来两个月里,成年猴子和小猴都对本群体原来爱吃的那种颜色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虽然现在两盘玉米的味道一样。实际上,有26只小猴只吃自己的母亲所吃的那一种,而完全无视另一个盘子里的玉米。
实验期间,有10只成年雄猴从一个群体搬家到另一个群体,他们纷纷放弃了原有的取食习惯,其中有7只雄猴第一次取食时就接受了新群体的“文化传统”,显然是受到了其他猴子的影响。有比自己地位高的猴子在场时,新移民迅速融入当地文化的趋向尤其明显。唯一没有这么做的,是一只刚进入新群体就位居最高等级的猴子,它根本不在乎其他猴子喜欢吃什么。
座头鲸的捕食技巧
另一项新研究也是由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完成的,由卢克
该小组研究了座头鲸的捕食方式:在水里向鱼群吹出一串串气泡,使受惊吓的鱼聚集到一起,然后游过去吃掉它们。1980年,一只座头鲸又发明了一个新技巧,吹泡泡之前先用它的大尾巴拍打水面。
人们虽然不知道这一新技巧对座头鲸有什么好处,但认为这种方式已逐渐传播开来。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湾的斯特勒威根海岸国家海洋保护区,人们对座头鲸的行为进行了长期观察,获得了7万多条观察记录,其中653只鲸分别被观察到20次以上。
伦德尔的小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27年时间里,用尾鳍拍打水面的技巧已扩散至57%的座头鲸;座头鲸采用的新技巧,有多达87%似乎是从已经掌握该技巧的同类那里学来的。
动物的“社会学习”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两项研究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表明动物会注意同类的行为并受其影响。其中关于猴子的发现尤其令人吃惊,因为它们进入新群体时放弃了原来的偏好,接受了另一种。这种偏好变化与食物的营养和口味无关,且没有经过自身尝试,而是直接采纳了其他猴子的经验,这正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定义中所说的“社会化传播”。
关于动物的“社会学习”,亚里士多德曾谈到鸟儿学习唱歌,达尔文曾试图找到动物存在模仿行为的证据,但正式的动物文化研究是始于20世纪中叶。
当时,日本生物学家今西锦司观察研究日本各地的猴子,注意到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行为特点:某个地区的猴群里父亲会照顾幼仔,另一地区则没有这种现象;有的猴子会把某几种植物的块茎和鳞茎从地下挖出来吃,另一些猴子则根本不吃这些东西。
被后人频繁提到的是猴子洗红著的行为:某海岛上的一只年轻雌猴把带土的红薯拿到小溪里洗掉沙土再吃,然后她的一位玩伴开始这样做,接下来是她的母亲和其他玩伴,最后整个群体都学会了。今西锦司将这种现象称为“前文化”,以与人类文化区别。
像猴子这样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是科学家研究动物文化的主要对象,但人们发现非灵长目动物中也存在很多“疑似”文化的现象,鲸歌就是其中颇为有名的一种。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们深入研究了虎鲸、座头鲸、抹香鲸和宽吻海豚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