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中北京形象的流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文化中北京形象的流变

大众文化中北京形象的流变   近期,第六代导演管虎的新片《老炮儿》不仅斩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而且公映之后取得近10亿元票房,成为今年贺岁档最引发热议的影片。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北京题材影视剧的脉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老炮儿”结合了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中所建构的几种北京形象,一种是胡同里的老北京,第二种是顽主的大院北京,第三种是贫富分化的新北京(国际化的北京)。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这样三种北京形象基本上是平行存在的,老北京主要是关于民国北京或皇城根下平民百姓的故事,大院北京是嬉笑怒骂、“一点正经没有的”顽主们笑看世间百态,而新北京则是在国际化大都市艰难奋斗的青春故事。《老炮儿》巧妙地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北京形象压缩在一起,这种顽主/“老炮儿”与小鲜肉/“富二代”之间的对抗,如同“关公战秦琼”,塑造出一种新的兼具怀旧和现实针对性的北京记忆。本文主要梳理近些年影视剧中北京形象的几次流变,为老炮们寻找精神和文化源头。 中国论文网 /7/view-7242863.htm   “上海摩登”之外的“老北京”   新时期以来,随着革命叙述转向现代化理论,一座城市成为学术界和大众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这就是华洋杂处的晚清上海和民国上海。一种在革命叙述中作为腐朽堕落、靡靡之音的旧上海、旧社会华丽转身为侠骨柔肠、夜夜笙歌的老上海、夜上海。这不仅体现在那本著名的现代性和文化研究的著作《上海摩登》 [1]上,还体现为大众文化领域中两种典型的上海形象。一种是上海滩的江湖恩仇、儿女情长,如80年代伊始在大陆取得轰动效应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1980年)以及90年代初的第五代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和《风月》(1996年)等;第二种是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代表的大上海都市消费生活,这种30年代老上海的旗袍美女经过90年代的“长恨之歌”,最终演化为世纪之交的“上海宝贝”[2],成为讲述20世纪历史的“新常态”。新世纪以来,上海故事又升级为“民国”故事和“小时代”的故事,从而实现了30年代的夜上海(黄浦江西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东方明珠塔下的新上海(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的完美对接。与这种充满诱惑的“上海摩登”不同的是,80年代以来最早浮现的北京形象是一个革命之前的老北京。   1982年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了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以小女孩英子的眼光叙述了一个解放前的老北京故事。电影中没有大历史,也没有大事件,只是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追忆那些童年琐事,这些琐事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的人和事。《城南旧事》营造了一种对老北京的怀旧气息,仿佛那些命运悲苦的底层人带有地域上的审美意味。考虑到这部作品是台湾作家对老北京的怀念,也是对解放前的大陆文化的乡愁,这部“借来的乡愁”却成为塑造北京形象的重要桥梁,使得解放后的革命北京转变为了解放前的老北京[3]。从80年代中后期,老北京又变身为一种民国北京、文化北京,这是一个没落八旗子弟的北京,一个充满了古玩、字画等传统文化气息的北京,如根据作家邓友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那五》(1988年)。这样带有平民视角的老北京在 90年代中期又变身为另外两种北京故事,这突出体现在两类电视剧上,一类是民国北京的商战剧,如《琉璃厂传奇》(1998年)、《大宅门》(2001年)等商家大户的故事;第二类则是帝王戏,如《慈禧西行》(1995年)、《雍正王朝》(1997年)等帝王将相的故事。   电影《老炮儿》一开始就表现了一个生活在胡同里、大杂院里的提笼遛鸟的六爷,这首先是一个以北京土话为特征的老北京或土著北京的空间,不管是深夜偷钱包的窃贼,还是早晨的问路人,都是外地口音;其次,六爷与身边的邻居、兄弟、发小维系着一种大杂院的如乡土般的伦理空间,是江湖义气的,也是互帮互助的;再者,借用六爷把北京游的三轮车夫称为骆驼祥子,这唤起的是一个平民北京、底层北京的空间,而且这种作为底层空间的胡同有着清晰的现实基础,这就是影片一开始城管没收六爷兄弟灯罩儿的煎饼摊。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炮儿》试图还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原社区,这里既能听到飞翔的鸽子哨,又能看到拥挤、杂乱的大杂院,是一个带有老舍痕迹的老北京。这种“老”还体现在六爷的年龄,以及六爷所念兹在兹的“老话”“老理”上。不过,这种老江湖只是六爷的一个表象,六爷的内里则是顽主和痞子。   “顽主”的精神构成及蜕变   如果说“摩登上海”取代了夏衍笔下《包身工》的旧上海,这种流光溢彩的都市景观始终遮蔽、压抑了工业上海、革命上海的历史,甚至上海形象中鲜有50到70年代的历史记忆,那么在以城南为代表的老北京以及包括古玩、字画、天桥艺人等民俗北京之外,还有一种与50到70年代的革命北京相关的北京符号,这就是80年代末期因王朔文学的流行而浮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