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勺中的军旅人生
大勺中的军旅人生
重庆,七月的天气,热辣的阳光和着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我穿过操场那片炙热的亮白,有些艰难地走下眼前的一级级楼梯。还未走拢,食堂里空调的凉气就已扑面而来。及待撩开门前的塑料垂帘,抬眼却看见老邓已经站在我跟前了。
中国论文网 /5/view-7128206.htm
我认得老邓,是在援利医疗队的那一大沓照片中。虽然,之前我知道这个食堂的管理员就是老邓,却终没见过一面。照片中的他,或在灶台边挥汗如雨,或带着浅浅的胡茬微笑,混在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中间。在北京学习时,听说老邓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我亦以采访之故,与老邓通了四十分钟的话,他那口夹杂着冲冲的湖北乡音的普通话,让我印象深刻。
“谢谢李干事在北京对我的关心哈!”老邓一边笑着招呼我,一边打量着我戴的姓名牌。
眼前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七,体格壮实有些微微发胖的中年男人,穿着一身简洁的军人作训服。其实,我对他的“关心”,也仅仅是继医疗队王云贵队长之后,又在电话里提示他应该如何使用卡片式的“傻瓜”照相机,偷偷地在人民大会堂为自个儿留下光辉的一瞬。他也不知道,这样的“关心”,源自我发现他不但没有使用微信,传资料还委托别人发电子邮件,甚至手机短信也发得很不流利――这有些像我老爸,上年纪后老比这个时代慢一拍。
老邓反应挺快,在我还没想出如何应对这感谢之辞时,第二句话又跟了上来:“都12点了,还没吃饭吧?”我摸了摸肚子,下意识地点点头。“等着!”老邓把我带到一个空桌子旁,自己像风一样奔向后厨。十分钟后,老邓把一盘热气腾腾的尖椒炒鸡丁盖饭端到我跟前,自己在对面坐下:“吃吧,边吃边聊。我待会再吃。”
我一向觉得,一个人盯着另一个人吃饭的场景,是十分尴尬的,但老邓就那么诚意地笑着,让一切变得自然而然。
“李干事,你在基础部干过吧?”
“是呀,你怎么知道?”
“我跟基础部原来的郭政委可是同年兵呀,他文化比我好,就考上军校了,我呢,确实没什么文化底子,就这么当着炊事兵,当到了底。”
老邓大名邓道陆,曾经是咱们第三军医大学的“志愿兵”,现在他是学校管食堂的一名职工。老邓出生在1962年,在农村,吃不饱饭、饿死人在那个年月是常事,吃糠咽饭吃到捂着脖子、眼泪直流,也是永远能被记起的场景。当兵不但光荣,而且能穿军装、吃饱饭,是多少农村小伙的梦想。当年,穿着草鞋的老邓,还真的幸运地当上了兵,而且是“油水满满”的炊事兵,被分到学校,围着灶台一干就是八年。
“油水满满”是我给用上的词汇,老邓可是马上反驳了:“油水满满?姑娘,那个年代的炊事兵可不只做饭,要种菜、喂猪、搞生产,不简单的哟!”
是不简单,文化基础薄弱的老邓,灶台功夫可是练了出来,红案白案大锅菜,样样都拿手。可惜,当兵的第八年,老邓按政策只得脱下军装。学校留住了他,让他成为一名职工。没了军装,老邓有些遗憾,可转念一想:自己还在军队里,今后稳稳当当地拿着一份工资,干到60岁退休,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本来嘛,当兵的身份,已深入到骨髓――对当过兵的人来说,在最好的年华穿上军装,即使只有短短几年,那军装也就永远穿在了心上。
心上穿着军装的老邓从没掉过队。在保障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的路上,“司务长”老邓带着一行6个人,从都江堰出发,几口行军大锅,各种食物物资,交通中断,肩挑背扛,每人负重40多斤,沿着碎石不时掉落的河边步行,从中午1点到下午5点,终于到达映秀。见老邓背着大锅来了,医疗队领导上去就问:“老邓,今晚能有热饭供应吗?”“没问题!”老邓回答得很坚决。坚决的老邓在废墟中找来砖头、石块垒灶,生火做了两大锅热饭。当饥肠辘辘的医疗队员和灾区群众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时,大家都说这比世上任何美味佳肴都珍贵。在灾区的45天里,邓道陆率领的6人保障小组,没有让一位医护人员、一个危重病人受到饥饿的威胁。
两年后,老邓又坐在卡车的货舱里,去玉树了,任务还是保障抗震救灾。黑乎乎的货舱,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从西宁上了青藏线,卡车一点点靠近昆仑山口“两江源”,眼睛看不见外面那海拔接近5000米的苍茫高原,老邓却用身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苍茫高原――他喘不过气,喝不进水,拼命呕吐,吃不下东西,是该死的“高原反应”。可这次,司务长、炊事员都是老邓,因为这次“做饭的”只有他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缺氧,动一动就喘不过气,那动作幅度就小点,干活就慢点,每天照样干十几个小时。唯有每天中午1点上下准时到来的沙尘暴,能让老邓安静的回到帐篷来。这时,老邓会盯着外面那些拍着翅膀、做超低空飞行的又胖又大的乌鸦,它们咋就那么快活呢?可能你一心愿意做什么事,愿意怎么去生活,再恶劣的环境也像吃糖一样吧!帐篷里,大家带着口罩不能讲话,静静地坐一个小时左右,等沙尘暴散了,老邓又回到他的岗位。
“最近的这次,我带了13个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