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docVIP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   摘 要: 作为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提出了契合时代精神的“风雷之文”诗学思想学说。他认为,“风雷之文”的产生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具有特定内涵:创作主体方面,应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爱民仁民的高尚道德、匡时救世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毅力、战胜困难的精神等。文本方面,内容上,风雷之文说强调诗人应注重表现真历史、真感情;形式上,风雷之文说推崇诗人因遭遇乱世产生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诗歌的奔放、刚烈、直露的阳刚美和悲愤、孤冷、压抑的感伤美的风格。诗歌功能方面,风雷之文说强调诗歌的社会批评功能,尤其突出“史”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9/view-7227039.htm   关键词: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   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黄宗羲,是一位坚定的明遗民代表人物,明清交替之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在诗学领域,他提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风雷之文”说。   一、“风雷之文”诗学思想的提出   在《缩斋文集序》中,黄宗羲借助评论其弟黄宗会文章之机,提出了“风雷之文”说:   虽然泽望之文可以弃之,使其不显于天下,终不可灭之,使其不留于天地。其文盖天地之阳气也。阳气在下,重阴锢之,则击而为雷;阴气在下,重阳包之,则搏而为风。商之亡也,《采薇》之歌,非阳气乎?然武王之世,阳明之世也,以阳遇阳,则不能为雷。宋之亡也,谢皋羽、方韶卿、龚圣予之文,阳气也,其时遁于黄钟之管,微不能吹纩转鸡羽,未百年而发为迅雷。元之亡也,有席帽、九灵之文,阴气也,包以开国之重阳,蓬蓬然起于大隧,风落山为盅,末几而散矣[1]13。   黄宗羲指出,阳刚的文风,遇到盛世,以阳对阳,则感染力不强;阴柔的文风,遇到盛世,阴阳激而为风,但时间不长即散去,影响不远。唯独阳刚之文,遇到乱世,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里的所谓“阳气”,实际上是民族的普遍的心理精神愿望和需要。在易代之际,这种愿望和需要遭到禁锢,受到压抑,一旦迸发,“留于天地”,则“搏而为风”、“击而为雷”,“发为迅雷”之文。   在黄宗羲看来,遗民的使命就在于在民族危亡之际,燃烧自己以把民族精神的心灵之光和民族文化的智慧之火传给后人。诚如他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所讲的那样:“逮夫流极之运,东观兰台但记事功,而天地之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朝露同??,史于是而亡矣。犹幸野制谣传,苦语难销,此耿耿者,明灭于烂纸昏墨之余,九原可作,地起泥香,庸讵知史亡而后诗作乎?”[1]49   黄宗羲认为,遗民应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当然,这种传承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在残酷的铁蹄蹂躏下,在血与火的现实前,要么挺身浴血,要么逃迹山野,不是抗争,就是沉默。但即使是沉默,也是愤苦之火的内焚形态,依然是一种励志自守式的抗争。   作为一位有着洞穿古今,瞻视未来的高远眼光和淑世热肠的遗民,黄宗羲无法忍受异族统治的黑暗现实,他要抗争,除了直接组织兵力,参加武装斗争之外,还诉诸另一种斗争形势――文学。“诗在明亡之后,不啻士人的一种生存方式”[2]。   从这个角度,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学理论,特别是“风雷之文”说。   遗民,是特定时代急剧的政治风云变换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黄宗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明季遗民的代表者,易代的痛苦体验使他作为一个诗论家,特别重视诗与时代的关系。他着眼于阐述诗对时代的依附和作用于时代的关系,最终形成了“风雷之文”的诗学思想。   二、“风雷之文”诗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黄宗羲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现象作为规律揭示了出来。我们可以得出其“风雷之文”诗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内涵。   从创作的主体上看,黄宗羲认为,遗民是以“不寄于众而寄于独,不寄于繁华而寄于岑寂” [1]108的形式而存在,他们“独”且“岑寂”,正所谓“天生豪杰,为斯世所必不可无之人”[1]681 。但他们是“天地之元气”,是“豪杰”,这种“天地之元气”的豪杰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精神品格:   一是强烈的爱国精神。“盖忠义者天地之元气,当无事之日,则韬为道术,发为事功,漠然不可见。及事变之来,则郁勃迫隘,流动而四出,贤士大夫?H起收之,甚之为碧血穷??,次之为土室牛车,此皆气之所凭依也”[1]520。这种爱国的“忠义”精神平时可以“韬为道术,发为事功”,当家国巨变时,则“郁勃迫隘,流动而四出”,表现为激烈的斗争或隐居生活。当然,后者是黄宗羲所不赞同的,是“次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尽管钱谦益诗歌艺术水平很高,二人又私交甚笃,钱谦益临终前委托黄宗羲为其撰写墓志铭,但黄宗羲终究没有动笔,其原因盖出于钱谦益为贰臣之故。   二是爱民仁民的高尚道德。“仁者爱人”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