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国语研究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初国语研究会

民初国语研究会   [摘 要]自古各地语音不统一的局面持续到了清末,终于国语运动兴起,意将统一国语。其间,一干知识分子组织国语研究会,致力于国语统一。在清末民初政府无暇顾及国语问题之时,其作为民间自发团体,扛起国语研究大旗,为后来的国语统一做出了贡献。国语研究会在国语运动中的表现是近代中国社会与国家间良性互动的范例,同时映射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治理状况。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9045.htm   [关键词]国语运动;国语研究会;语言文字改革;蔡元培   中国自秦大一统以来,虽已“书同文”,然并无类似于今天能通行全国的普通话。中国历史上虽有雅言、通语、官话等在不同的时代代行共同语的职能,但这些准共同语影响所及主要在官场和士人阶层,而在民间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方言为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员、文化交流带来诸多不便。紧接着清末切音字运动等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开展,以国语统一为职志的国语运动在中国兴起,其间,“国语研究会”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其在挑动舆论关注国语、研究国语读音、督促官方采取措施方面发挥了作用。回顾学界对于国语运动的相关研究,多有提及“国语研究会”,如王尔敏(1982)、黄晓蕾(2005)等,但几无深入展开,本文即从“国语研究会”的视角呈现中国近代国语运动,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化的多面向。   一、国语运动的潮起   语音统一为近代国家的一个表征,随着中西交流的日增近代化的开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各地语音不统一是中国富强的障碍。当时的文字改良意见认为,为启迪民智,普及识字,要推广使用切音字,并统一国语(1)。清末,王照、劳乃宣等人联合名流,在北京发起“简字研究会”,“可以说是后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的先声”(2)。1910年清廷在预备立宪中,命各部奏报《分年筹备事宜清单》,在学部清单中明确表示预备于宣统八年即民国五年,全国教员需考问“官话”,师范与中学高小各项考试需增加“官话”一科(3),由官话普及进而统一国语的路线曙光初现,但历史出乎意料,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清末国语改革成为预备立宪计划书的陪葬品。   民国新立。1912年7月临时政府教育部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4),欲推行拼音,此教育部专门教育司设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5)。1913年2月至5月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制定《国音汇编》(5)但其并未得到真正推行,“读音统一会闭会之后,教育部因政局变动,总次长都换了人,把全案都搁在文书科的柜子里,任其鼠咬虫伤,没人过问了”(6)。当时舆论也不重视此事,“对于政府开读音统一会事颇不重视,除一班热心家发表自创的字母新字等专著外,批评的论文还很少”(7)。   二、国语研究会的创立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后,社会逐步关注国语问题,“大多数国民以不通文义之故,于国家政治绝无所知;一二人操纵之,虽有亡国败家之祸,弗能喻也……然共和回复之后,不图其本,一任大多数之国民聋盲如故,则民意二字,又为少数人僭夺”(8),有人再提“改国文科为国语科”,鼓吹“国语统一”。社会上亦有反对之声,林纾、胡玉缙即是极力反对国语革新的代表,胡玉缙与主张革新的黎锦熙、彭清鹏二人往返辩驳的文章共有十余篇,多登载于《北京日报》9。胡玉缙与黎锦熙、彭清鹏以《北京日报》为阵地的关于国语统一问题的论战,吸引了全国范围的注意。国语标准未可轻易定夺,必须要有相当的研究与讨论才可确立标准并推行全国,在围绕国语改革问题的争论中,一批人逐渐了形成了成立专门研究国语问题组织的共同意向:“各省来信赞成的共有二百余起,于是每省数人代表发起组织这个国语研究会。”(10)   1916年8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国语研究会由各省赞成国语统一之人士组织了起来。1917年2月29日,国语研究会发起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学界俱乐部召开第一次大会(11),讨论进行办法。会议议定了《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暂定简章》(12),研究会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会所设于北京(暂借北半截胡同旅京江苏学校为事务所);会员为“凡赞成本会宗旨者由本会会员介绍得为本会会员”;研究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一人,干事若干人,评议员若干人,由会员相互举荐;会务包括:“(甲)调查各省方言,(乙)选定标准语,(丙)编辑语法辞典等书,(丁)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戊)编辑国语杂志。”研究会的开办经费暂由发起人承担,常年经费由会员分担,每人年缴会费二元。   第一届国语研究会会员共86人,来自全国15省,其中江苏、直隶、浙江等省籍的会员人数较多(13)。会议选举蔡元培为正会长,张一■为副会长。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张一■曾任教育总长,时任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除蔡元培、张一■之外,还有吴稚晖、梁启超等社会名流,王璞、朱文熊等切音字作者,会员涵盖政界、教育界、文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