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超 吴昌硕之缶门一丁
吴超 吴昌硕之缶门一丁
浦东陆家嘴吴昌硕纪念馆,这是原本约好的访谈地点。可不巧有人拜访吴超工作室,于是应约来到静安寺万航渡路一幢高层内。缶丁庐,也就是吴超先生的工作室。作为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的曾孙,过去的这个甲午年,吴超忙得有些应接不暇,难得有时间坐下与人聊聊天。
中国论文网 /3/view-7212947.htm
“去年,是曾祖父170周年诞辰,官方的、非官方的纪念活动太多,一年到头没有停过。从开春就开始,最早是日本京都的一个纪念活动,后来包括中国美术馆也搞过吴昌硕纪念展,杭州西泠印社和浙江博物馆各搞了一场纪念活动,外加一些拍卖行闻风而动。我粗略算了一下,光国内就办了五十几场研讨、讲座、回顾等。”在访谈中,吴超曾如此向我透露。
吴氏篆法
吴昌硕,别号缶庐。而在这幢高层建筑不大的一套公寓内,悬挂着高式熊先生题写的“缶丁庐”三字。
吴超,字苏梅,号缶丁,吴长邺长子,吴昌硕曾孙。缶丁庐这一工作室斋名,意为吴门甲乙丙丁四代,吴超又是正宗的缶门一丁。或许,正是由于这一血缘关系,使得吴超格外珍视吴昌硕的艺术。
在吴超看来,曾祖父不仅仅画艺精湛,事实上老人家诗、书、画、印样样拿得出手。“吴昌硕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篆刻。其实他的画,是写出来的。我觉得,写,应该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了。”
1952年生于上海的吴超,7岁不到,就在祖父吴东迈、父亲吴长邺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由此也结下书缘。在缶丁庐,悬挂着一幅吴超篆书《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上去质朴而气势磅礴。吴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学时并不理解书法,玩的心思也很重,所以一开始是家里强制学的。不过,写得好了受到大人表扬,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从楷书入门,我始终认为,书法线条也是国画之源。”
在那个年代,吴超16岁进入纸盒厂工作。在车间时,右手不慎被机器“咬了一口”,因此调离生产一线。之后他从宣传岗位做到质量管理。在手受伤之初,无法伸直,求诊时老医生诊断需要半年恢复。虽然很痛,但在这期间,吴超每天坚持复健,终于能够重新拿起笔来。1980年,吴超师从王个?m苦练篆法,每隔一两周,他就会向王先生登门请教。王个?m告诉吴超,学书先要学隶,临摹各家各碑。就像烧菜,料越多越入味。《张迁碑》方整多变、《石门颂》肆意奔放……这都成了吴超情之所钟。融会贯通以后,如今,以前临摹的碑帖已能融入他自己的创作中。
有一个问题,我并没有问吴超――研习篆书,是否因为曾祖父还是篆刻名家的缘故?想来,他师从王个?m学篆时,正是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那时候,他是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的。众所周知,王个?m27岁的时候到上海,经人介绍,拜师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成为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吴昌硕的曾孙师从王个?m,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承继了吴氏自家的篆法。
“吴氏家族的今天是祖辈给的。祖父从小就告诫我们,身为吴昌硕的子孙,要夹着尾巴做人,绝不能做坏事抹黑。父亲向祖籍地浙江安吉捐献吴昌硕作品,对我就是一种无形的人格感召。我也向西泠印社捐赠了曾祖父一方未完成的印章。虽然是半成品,但这方印更能证明曾祖父的创作过程。”吴超说。原来,从该件半成品上,可以看出艺术家了然于胸后直接布局,而非以“反印法”事先写在纸上。日本人曾经出价数十万购买此印,但被吴超谢绝。“因为光大吴昌硕艺术事业,是我一生安身立命所在。”这是吴超所言,其实已经回答了我那没有问出的问题。
海派一脉
1997年,上海一位“藏家”炒作所谓吴昌硕“天下第一章”,并以盖印谋利。其实那是一方伪作。吴超私下写信沟通无果后,只能请来钱君??、高式熊等十三位专家进行权威鉴定。在各大媒体的深入报道下,事情最终得以澄清。由此事件,倒是令我想起了吴超对我说的一番话:“海派书画原来之所以能成一派,在于老一辈书画家很抱团。”
只是,在不少书画界人士看来,如今的北方书画家,活得比上海书画家滋润。北派大有压倒海派的趋势。回想1997年那段往事,恰恰证明了抱团取暖有多重要。
“北方有些书画家,艺术个性张扬,这本身就能成亮点。外加距离政治中心比较近,所以会得到比较多的亮相机会。不过我觉得,按照耐看性来看,海派书画还是更耐看一些。”吴超如是说。
如今,市场上也充斥着一些所谓新海派的作品。吴超对此亦有自己的评价:“海派无所谓新旧,要从根上传承!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根。现在有些所谓新海派的东西,与原来的海派书画根本不沾边。比如一些水墨,也号称什么海派。我觉得作为尝试,游戏一下是可以的,但要也来称海派,就贻笑大方了。融入上海生活,体会海派文化,这些都是慢功夫,特别是在书画界,有着看不见的战线,在这条战线上,大家都在钻研技法。海派对画技的钻研与勤奋,也是有传承的。即使当年最以休闲著称的吴湖帆,其实也相当勤奋。何况还有一批纯粹以卖画为生的人,他们更是不敢有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