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县级市(江阴市)和两个中心行政区(惠
山区和锡山区)出生于1993.1995年的活产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体重
大于等于4000克者作为暴露组,小于4000克同时大于等于2500克者作为对照
组。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设计,基线数据来源于这三个地区在90年代初建立的
妇女围产保健数据库,包括母亲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初次孕产期检
查、产前复查、产时及围产期检查等。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问进行
儿童期随访,随访所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生长发育情况、
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习惯及其家庭特征和父母生活方式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
次对已进入青春期的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随访,除收集与上次随访类似的信息
外,本次随访信息更具体化和详细化,增加收集父母的相关信息,仍然进行体
格检查(身高、体重及血压等)。
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结局变量,并以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发
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参考值作为判定超重与肥胖的标准。以超
重肥胖者作为病例,按同性别、同年龄配以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和设置核查程序,双遍录入所有数据。运
用SPSSl6.0和SAS9.2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
Z2检验、秩和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广义线
性混合效应模型等。
【研究结果】
1.队列概况
本次队列研究起点为研究对象出生时,经过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两次随访,
最终进入分析的合格对象为2236人,其中出生时1108人为巨大儿,1128人为
女生748名,占33.45%(暴露组371名,对照组377名)。
2.基线调查结果
过期妊娠、母亲孕前BMI较高和母亲孕期增加体重较多均是婴儿高出生体
1.1l(95%CI:1.08.1.14)。
3.儿童期随访调查结果
儿童期实际随访到2870人,年龄在10b13岁之问。本人群儿童期超重检
中超重检出率为13.45%,肥胖检出率为2.80%,对照组中超重检出率为10.64%,
肥胖检出率为1.51%。
暴露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6.25%)高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
(12.1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尸=O.003);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超重和
为2.81%和1.29%。不同出生体重组之间儿童BMI均值不同,超重率和肥胖率
有明显的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1)。
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父亲饮酒(OR=I.34)均为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牛奶食用次数较多
(OR=0.66)为保护因素。
4.青少年期随访调查结果
青少年期实际随访到2236人,随访率为77.91%,年龄在15~18岁之间。
青少年期超重检出率为9.35%(男生10.28%,女生7.49%),肥胖检出率为1.83%
8.83%);暴露组超重检出率为11.73%,肥胖检出率为2.44%,对照组超重检出
率为7.00%,肥胖检出率为1.24%。
暴露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4.17%)高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
(8.2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氏0.001)。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超重和
为4.73%和1.20%。不同出生体重组之间青少年BMI均值不同,超重率和肥胖
率有明显的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O.05)。
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进餐速度偏快(OR=I.34)、使用电脑时间较长(锹=1.40)、母亲中等文化程度
出生体重与生活行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共提取蛋
白类食物、静坐生活方式、果蔬类食物、体育活动、饮食习惯和饮食偏好6个
公因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分别与蛋白类食物、果蔬类
食物对超重肥胖的发生有相乘交互作用;出生体重与蛋白类食物、果蔬类食物、
者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归因比分别为76.74%、55.06%、48.29%。
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队列分析
在所有研究对象2236人中,出生时1108人为巨大儿,进入儿童期有317
或肥胖。按照性别分组,男生出生时49.53%为巨大儿,儿童期18.08%超重肥
胖,青少年期12.37%超重肥胖;女生出生时49.60%为巨大儿,儿童期6.42%超
重肥胖,青少年期8.82%超重肥胖。由此可见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潮间带地形遥感动态监测体系的研究.pdf
- 小鼠GV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评价与GDNF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影响.pdf
- ERAP1基因多态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研究.pdf
- 复杂产品费用估算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pdf
- 支架式教学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的应用与其效果分析.pdf
-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各地区食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研究.pdf
- 赭曲霉素A对GES1细胞Rad51表达的影响和可能机制的研究.pdf
- 块迭代均衡技术在水声SC-FDE系统应用的研究.pdf
- N-型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数值模拟与冶金法N-型多晶硅太阳电池关键工艺的研究.pdf
- 论宋代士人画对宋代工笔花鸟画发展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