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张绪恕)
(二)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散热方式 百分数(%) 辐射 传导 对流 皮肤水分蒸发 呼吸 尿、粪 70 27 2 1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进行散热。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将成为机体惟一有效散热形式。 2.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60%):指人体以热射线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度差 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2)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风速 棉毛衣物保暖 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当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4)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散热方式。 皮肤: 600~800ml/d 呼吸: 200~400ml/d 1L/d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 ∴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2)发汗(可感蒸发):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①汗 液 水分:>99% ∵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的起始部时,有一部分NaCl可被重吸收,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渗。 ∴机体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渗性脱水,要补充大量的水份和适量的NaCl。 固体:<1% 大部分为NaCl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发汗中枢 下丘脑的发汗中枢 下丘脑的发汗中枢 汗 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 (手掌、足跖除外)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 位汗腺 神经支配 交感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 刺激因素 温热刺激引起发汗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引起发汗 主要功能 参与体温调节 与体温调节无关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存在形式 两种形式混合存在,不是截然分开的 两种形式混合存在,不是截然分开的 ②发汗的调节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定 义 机体以发射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 机体将热量传给与其直接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体热传导给与皮肤接触的冷空气的散热方式 机体利用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方式 散热条件 皮温﹥环境温度 皮温﹥环境温度 皮温﹥环境温度 皮温﹥环境温度为不感蒸发 皮温﹤环境温度为可感蒸发 散热面积 有影响 有影响 有影响 有影响 环境温度 有影响 有影响 有影响 有影响 环境湿度 --- --- 有影响 有影响 风 速 --- --- 有影响 有影响 生理特点 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肥胖者传导散热量少 散热量受风速影响极大 高温环境中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炎热环境:交感神经紧张性??皮肤小动脉舒张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温度差??散热?。 此时皮肤的作用如同一个“散热片”。 3.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寒冷环境:交感神经紧张性 ?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散热?。 此时在皮下脂肪层的协同作用下,皮肤的作用如同一个“隔热板”。 行为性体温调节(automatic thermoregulation) 类型 自主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 1.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来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 2.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