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基性超基性岩研究进展.doc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基性超基性岩研究进展
【摘 要】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边界,沿之发育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以其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型的走滑量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构造带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在北阿尔金红柳沟附近首次发现超基性岩体,由此而引发大量学者对其蛇绿岩及其阿尔金造山带演化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已有研究表明,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具有蛇绿岩的特征与性质,因此,对阿尔金基性-超基性岩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总结将对正确认识阿尔金地区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架及演化历史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基性-超基性岩
1 区域地质概况
阿尔金山横亘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接祁连山、西接昆仑山,是塔里木、柴达木、中朝板块以及东西昆仑、天山、柴北缘、北祁连和北山等大地构造单元的衔接地带。其因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受到了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前人依据区内岩石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特征,将其自北而南划分为阿北地块、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阿中地块、阿尔金南缘构造混杂岩带等四个次级构造单元(图1)。
阿尔金北部的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呈近E-W向分布,西起新疆米兰红柳沟-拉配泉一线,向东经阿克塞至肃北一带变为北东东向沿阿尔金主断裂展布,全长约200公里,宽约8~15km(王小凤等, 2004),主要由浅变质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组成,夹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基性-超基性岩块、基性岩墙群、硅质岩以及高压变质岩块,有大量弧型中酸性岩浆侵入体,构造作用显著,将其肢解破坏,导致蛇绿岩混杂岩层序不全,各岩石单元出露的完整蛇绿岩剖面罕见,但组成蛇绿岩的岩石各单元均有所出露。
2 基性-超基性岩岩石学特征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中的超基性岩主要为堆晶橄榄岩、异剥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岩以及少量橄榄辉石岩等(王小凤等, 2004; 吴俊等, 2001; 杨经绥等, 2008; 杨子江等, 2012)。岩石呈灰绿或暗灰色,具网环/网格结构和变余斑状结构,普遍蛇纹岩化,但部分岩石中保留橄榄岩、斜方辉石及尖晶石等矿物。
基性岩主要有枕状玄武岩、堆晶辉长岩及基性熔岩等,枕状玄武岩呈绿色-黑色,风化后呈深紫红色、灰黑色,椭球状或球状,枕状大小不等,岩枕外表具有紫红色不对称冷凝边,局部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杏仁成分为燧石、碳酸盐(修群业, 2007)。主要成分为斜长石(55%~60%)、辉石(35%~50%)等,斜长石大部分已次闪石化,基质主要为填隙结构或交织结构,由条带状斜长石(60%)、半自形辉石(20%~25%)和颗粒状铁钛氧化物组成。堆晶辉长岩一般呈灰绿色、灰黑色,具堆晶层状结构,主要由单斜辉石(40%~50%)和斜长石(40%~50%)组成,镜下显示典型的辉长结构,单斜辉石局部可见角闪石化,斜长石可见绿泥石化等。
3 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超基性岩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蛇纹石化发育,其特征具有高Mg、低Al、Ca、ERR,反映岩石基性程度较高,Cr、Ni、Co、V与MgO的相关性与岩石中尖晶石和橄榄石含量的变化有关(Dilek and Furnes, 2011;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平坦型,由于蛇纹石化作用导致Rb、Ba、Th、K等元素相对富集,Zr、Hf、Na、Ta等元素相对亏损(张志诚, 2009; 吴俊, 2001)。
3.2 基性岩
3.2.1 玄武岩
对其恰什坎萨依剖面的枕状玄武岩、玄武岩进行岩石化学分析得出岩石为拉斑玄武岩、主要呈亚碱性玄武岩,其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显示出大洋中脊和岛弧的混合特征,它暗示了远洋到近洋的成岩环境,亦或两种环境类型的岩石因构造而混杂在一起(修群业, 2007; 刘函等, 2013)。对红柳沟西段枕状玄武岩进行分析得出其均为高钠低钾的碱性玄武岩,同时,样品钛含量较高、铝含量较低,Mg#为39~58,显示有结晶分异作用;稀土元素总量比恰什坎萨依含量要高,为124×10-6~333×10-6,配分模式与洋岛玄武岩(OIB)类似,但与洋岛玄武岩相比,Rb、K、Sr、P等元素含量明显偏低,这可能与岩浆源区、部分熔融程度及海水蚀变有关(孟繁聪,2010)。对阿尔金北缘的细碧化玄武岩分析得出其明显富Ti,CIPW标准化矿物中含霞石,岩石为碱性岩系列,在判别图上显示为洋岛玄武岩,轻稀土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也较为富集,其εNd值从负值到零值,反映他们来自原始地幔或略富集地幔(吴俊, 2002)。对喀腊大湾地区的玄武岩进行分析得出其为亚碱性玄武岩,在玄武岩源区或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尖晶石和钛铁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也经历了地壳物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