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五层次论〉并序舒曼.90.4.8.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之五层次论〉并序舒曼.90.4.8.doc

〈生命之五層次論〉並序 舒曼.90.4.8. 師友蕭邦,將發表〈我的哲學〉一文。命余將〈生命之五層次論〉作其附錄,一併發表。情不可辭,爰述其本末焉。 蓋,余家附近,有一清幽小廟,內有涼亭蓮池,可供偶憩。一日,廟祝攜一 稿示余,曰:「新近一處士病歿,留有遺物如許,或值一觀。」既悉其意, 輾轉流傳師友。蕭邦既好事,余不敢廢,轉述如下焉。 2. 〈生命之五層次論〉 楊紀光遺作.68.7.7. 2-1.夫,質能互換,摩盪演化,人最稱靈。然,歲不百齡,紛已告終,雖豪傑不免。曠覽古今中外,默省一生事勢,體察自家性情,噫!切己而言,滾滾百年,生命約略可活出五層次之境界乎?試以孔子《論語》之言證之。 2-2.五層次者,一曰生存層,二曰生活層,三曰生趣層,四曰生獨層,五曰德層。德層以上還可有天命層,已屬天、人之際,德高者可微微知之,卻非人人可得而操之,故不納入生命之五層次內。而天命層之外之上猶有天焉,更奧秘難知矣,因是已。試將天人整體圖示如下: 天 天命層 德 層 生獨層 生趣層(情趣門、理趣門、意趣門、信趣門) 生活層 人 生存層 2-3.生存層者,居五層之最下。萬物皆須謀生存,人何獨能免?是以亦須謀經濟 之物質與料焉。惟,依「邊際效益遞減法則」,當獲基本溫飽後,繼續追求物質與料之效益將遞減,故當節制之,以求生命更高境界之完成也。子曰:「庶矣哉」、「富之」、「教之」(311.13-9)。又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162.7-15)可見生存層之意義與限度焉。 2-4.生活層者,居生存層之上一層。因生存層而繼有,以「羣體」為特色。蓋,既思一己之生存,復謀羣體之生存。羣體得安和,一己亦更易安和。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47.6-28)又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17.5-25)可見生活層之次第與規模焉。 2-5.生趣層者,居生活層之上一層。蓋,吾人生存層之經濟有保障,生活層之羣體得安和,行有餘力,乃進謀個人更深一層慾望之實現焉,是為生趣層。其最大之特色在強調「個人」。由是,再依個人內在情、理、意、信四分,而可有情趣、理趣、意趣、信趣之四門。如,文學藝術之感盪,屬情趣門;科學知識之研求,屬理趣門;競賽爭鬥之對列,屬意趣門;宗教信仰之寄託,屬信趣門。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443.17-9)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07.9-2)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151.7-4)俱可見生趣層之可能與一斑焉。 2-6.生獨層者,居生趣層之又上一層。蓋,生存層重在物,生活層重在人,生趣層重在己;唯,生趣層之己,猶己之粗者也,無論藝文之情、科學之理、競賽之意、宗教之信,皆「有對」者也,皆己之與外人、與外物、與外境、與外神相接纏者也,乃己之不純者也。其有更「切己」者在乎?曰有。其能在與外人、外物、外境、外神相卸脫之後,猶能綿緲以獨存乎一己之心中者,是為較純之己矣,是為進入生獨層矣。而生獨層中,依其淺深,又可分為兩層:一曰象韻層,二曰平鏡層。 蓋,生趣層之後,於一己之獨省中,首生前人、前物、前境、前神之象韻,恍惚搖曳,餘味悠悠,此即進入「生獨層中之象韻層」矣。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160.7-13)可涵此層。 其次,靜坐功夫了得,象韻漸晞,外之既泯,內之遂清,廓如也,彷彿平鏡一般,是為「生獨層中之平鏡層」。子曰:「仁者靜。」(140.6-21)可通此層。 2-7.唯,「生獨層中之平鏡層」不可久居,因生命非自我作始,亦非自我告終,而自有其內內外外整體綿綿穆穆不容自已之大相關者在,焉可久獨如平鏡?故由此翻轉,容受諸外,不再獨歛。而於先前所脫卸之外人、外物、外境、外神,幽生大寬容、大悲憫、大體諒、大感通,宛若由「全無」一轉為「全有」。唯,果真欲長保此內外整體於一動態之大平衡而無偏,此一稍偏淺淡實欠深入之虛的「全有」之「容受」感,勢必不足以承之,而須逐一收拾、逐一料理、逐一明白、逐一了當,久之,下學自然上達,漸生一更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