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陕南水利习惯初探.doc
明清时期陕南水利习惯初探 摘 要:对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部分水利碑刻资料进行研究,得出陕南地区的水利习惯主要有:按亩分水;水权人负有相应义务;非水权人不得用水;不得私自增加田亩;保护水权使用人的权利;保护水渠环境等。陕南地区的水利习惯不仅得到了民间的遵守,而且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对违反水利习惯者,民间如果无力追究可以送交官府。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水利习惯充分说明了习惯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效力。 关键词:水利;水权;水利习惯 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30-03 一、明清时期陕南水利习惯 (一)按亩分水 陕南地区分水基本实行轮牌放水制。各堰一般分水按牌,并立有过印、水薄等。在分水的时候,一般实行的是按亩分水,即根据各村或各水权人拥有的田亩数决定其用水量。如根据《万工堰碑记》的记载,万工堰的分水就实行按亩分水:“三、杨家河以下自杨兴伦田起至窑沟河北赵天爵田止,受水之田共三百余亩,许放水二日二夜。四、窑沟河南以至双岔沟上,受水之田一千余亩,每日夜灌田二百亩,许放水五日五夜。五、双岔沟以下至街南杨焕田上,受水之田七百余亩,每日夜灌田二百亩。但路远需时兼沿渠不无渗漏,许放水四日四夜”[1]。万工堰的分水就根据各个地段受水之田的数量决定其灌溉的天数,同时考虑到“双岔沟以下至街南杨焕田上”的特殊情况,因为路远,同时路上还有渗漏,作出例外规定“许放水四日四夜”以体现公平。千工堰碑文也规定:“堰水浇灌上、中、下三牌,自龙口以迄下牌,迤逦五十里许,其田屯多而民少,上牌屯田七民三焉,中下牌则屯九民一焉。上牌分水四昼夜,中牌分水四昼夜,中牌头另分水一昼夜,共十三昼夜一周。用夫修筑旧例,以田亩所受水分为则,有田之处,各修其畔;无田之处,三牌同修”[1]。 (二)水权人负有相应义务 水权人有权用水,同时也负有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承担开凿水渠、维修水渠的相应费用或者出工,缴纳水费。在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灌溉是需要缴纳水费(粮)的,只有每年按时缴纳水费,才能用水灌溉。万工堰在分配水资源的时候就根据各段居民在开凿水渠时的贡献来决定其应付的水费。“一、万工堰渠道,自受水起至退水漕止,计长一千二百五十余丈,宽二丈,开挖民地作渠,共计受水田六亩五分,旱地四亩;自龙口至道士沟,田地不能受渠水之利,所挖渠道每亩受价银二两,受水之家按地出银,补给渠道地价即属业主。书给卖契呈官印照,交堰长收存,以免日后业主争执。道士沟以下至退水出月河止,田亩俱受渠水之利,所有开挖渠路之口,业主不得以未曾受价赔累粮赋借口争执。”水渠流经之处,有的田亩无法灌溉不能受益,此时受水之家应当根据其田亩数对受损失之家给予补偿。如果本身是受水之家,因为开挖水渠而受损失就不予补偿,而由自己承担。“六、恒口街南较街北地势稍平,修田最易,但此堰自起工至工竣,街南之人并未出夫,公议日后街南之人欲修水田,应照街北之人每亩补出夫银八钱,以资堰务公用。” 恒口街南的人因为在修堤堰的时候没有出工,所以不能享有水权,如果以后用水,必须根据其田亩数缴纳工钱。“七、万工堰受水之田共二千二十五亩。公议日后遇修渠工河工,每亩二十,亩出长夫一名,通力合作,如有避夫一名,与不及时上工者,除补正夫外罚夫五名。”[1]根据该规定,用水权人在水渠维修时根据其田亩数应承担费用和人力,如果不出人力的还要受到处罚。 (三)非水权人不得用水 为了保障水权人享有对水利资源的使用权,各地水利章程都规定非水权人不得用水,否则视为偷水受到处罚。陕南地区历史上因此而引发的争讼很多,如泉水堰一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泉水堰,位于沔县境内,以龙洞泉水为水源,“系拾贰家军户之私堰,沿河两岸,支流汛泉,总归此堰,外人不得开地作田,阻截上流”。“道光十一年(1831),有客民陈正秀开地作田,违例霸水,被堰长投约,处明具结,永不得拦截堰水。十四年 (1834),有阻拦堰水,亦具有结。又十五年 (1835),张文兴、李普、王修德等,估截此堰上流之水,被堰长具察在案,蒙县主李断令,仍照旧例,立碑为记,外人不得紊乱。及到回家,伊等藐违公断,抗不立碑。彼时俱言堂断可凭,即不立碑,量亦无妨,伊等竟未立碑。致道光二十年 (1840),突出陈正秀之胞弟陈正章违例开端,胆将堰源拦阻涸断,堰长查明,赴城具禀,陈正章唾托王大德诱框拦回,竟将堰长刁控。嗣蒙票唤,陈正章自知理屈,请同黄沙驿、小中坝两牌乡约说合,亦具有结,永不敢拦截堰水。二十一年 (1841),陈正秀又使其子陈有钢,陈佘娃,陈周儿,拦截此堰上流之水,堰长往查理阻,伊等持恶逞刁,反将堰长按于水中,淹浸几毙。陈正秀自觉理屈,希图逃罪,径从小路进城捏控,蒙县主朱朗鉴批示:明系窃放堰水,先发制人,姑候唤讯究质,如虚倍惩不恕等语。随后堰长亦有具禀。陈正秀睹视批词,知难对质,仰托亲友,请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