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视角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docVIP

从读者视角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读者视角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doc

从读者视角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   摘 要:作为美国反奴隶制的代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把废奴文学推向了高潮。作者哈里特?比彻?斯托,用其笔下的文字成功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心及对残酷与不公平社会制度的义愤。斯托夫人用尖锐的笔锋抨击了惨无人道的黑人奴隶制度,小说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黑人,然而一个出现于小说后半部分的黑人小孩给读者的留下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她就是托普西。当然,每个读者对托普西的认识及解读可能有所不同。鉴于读者在分析小说人物中的重要重要,本文试图通过读者反应理论来对托普西的的形象进行解读,从更深层次分析托普西在小说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托普西;读者反应;斯托夫人;黑人小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00-02   作为美国反奴隶制的代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把废奴文学推向了高潮。作者哈里特?比彻?斯托用其笔下的文字成功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心及对残酷与不公平社会等级制度的义愤。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是多么的重要。在小说发表前后,美国南北方的矛盾被国会通过的《逃亡奴隶法》激化,最终演化成内战。也难怪林肯总统称赞她为“写了那本书引发这场伟大战争的小女人”[1]。“1852年,当小说以书本形式最初发行时,八周内售出5万本,一年内售出30万本。至1953年初在英国和美国总销量达到100万本。”[1]   这本小说作为黑人小说的助推器,自然让读者对书中黑人的遭遇更加留意。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黑人奴隶给读者的留下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她就是托普西。她在小说中的出现绝非偶然,她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本文要做的是从读者反应角度来探讨托普西在帮助传达小说主题中的作用。   一、“隐含读者”   “隐含作者”这个概念是由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所谓“隐含作者”,就是实际作者的“第二自我”。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的角色――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在阅读过程中的重新建构。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对文本最终的字面意思和加强其意义的价值体系负责”[2]。   通过阅读小说,读者不会知道托普西的母亲是谁,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在圣克莱尔买她之前她是被全世界抛弃的。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早晨,读者开始认识托普西――一个狡诈又机敏的小女孩。但是通过“没有照顾、受尽虐待”和“孩子背上和肩上的那一条条很粗的鞭痕和一块块结痂的伤痕可知,这孩子从小生活在奴隶制度下,这些都是该制度不可磨灭的标志”[3]。阅读这样的文字,读者就知道隐含作者的用意在哪了。   最初,《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者主要是白人,它于是得具有一些和读者的价值观相符的特点,但是其深层的意义还是得由读者自己挖掘。读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隐含读者来建构意义。   以下是奥菲丽亚小姐和托普西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你几岁啦,托普西?”“不知道,小姐,”那小木偶答道,同时咧开嘴笑了笑,露出一排白牙齿。“不知道几岁了?就没有人告诉过你吗?你妈妈是谁?”“从来就没有妈妈。”孩子又笑了笑,说。“从来没有妈妈?你这是什么话?你是在哪里出生的?”“从来就没有出生过!”托普西执拗地说,又一次咧开嘴笑了笑[3]。   “在喜剧场景下隐藏着的是斯托夫人对把持有和养活奴隶的当做财产和小孩似的的天真与信仰的堕落最尖锐的批判。”[1]读者最先觉得对话很有趣,但在深思后才发现其揭露的意义。   首先,斯托夫人抨击的是奴隶制度使黑人小孩失去安全成长的港湾而过着飘忽不定的生活。在对黑人家庭展开的调查中发现:“约60%的黑人单亲家庭是由奴隶贸易或其他奴隶制度产物造成的。”[4]   其次,从这段短短的对话中,斯托夫人也表达了小说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母爱的重要性。“事实上,托普西的狡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养与爱。她和其他奴隶小孩在一个老女人和奴隶贩子的看管下长大。托普西的故事是斯托夫人对破坏家庭和造成孤儿的传统奴隶制的多重攻击之一。”“给儿童以爱并培养她们勤奋、诚实、抵抗邪恶这些品质是母亲神圣而且对社会极其有用的职责。主流文化提倡作为社会实质的道德感是由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3]这时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斯托夫人把母爱放到比其他因素都重要的位置?答案就是她自己就是一位母亲。哈里特?比彻?斯托作为母亲的经历是很艰难的。她在结婚后的第一年生下一对双胞胎,之后陆续有了五孩子,其中一个在婴儿时期就不幸死亡――虽然她想尽了一切方法来挽留。   二、读者期待的颠覆   在发现托普西会做很多诸如欺骗、盗窃和淘气的“坏事”后,读者可能会越来越不喜欢她。大家很快就发现,谁要是欺负了托普西,不久之后,就会碰到很不愉快的灾难――不是耳环或别的什么心爱的首饰不翼而飞,或者就是衣服忽然完全被毁了,不然就是他自己冷不防一脚踢翻一桶热水,或者正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