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 分析综合课件 新人教版.ppt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 分析综合课件 新人教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2013版高中语文 3.2 分析综合课件 新人教版

1.下列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的表述,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B.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经济发展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C.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D.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解析】选D。此项没涉及题干中“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解析】选AE。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反对把美的东西当成美,所以A项与文意不符。据文本倒数第二段,“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可知,B项与原文吻合,而E项与文意相悖。CD两项说法可在第五段中找到印证。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信息源,再把题文进行细致比对,发现其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第二、四段内容的概括;B项在第七段,是对“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的具体阐发;C项在第三段;D项说法与作者观点相悖。 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能力。答题的关键环节是把词句还原到语境当中,准确锁定检索区间,兼顾形式和内容,明确“味外之味”揭示的是美的物质条件和其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文意作答。 答案:第一个“味”是事物的一个具体属性,即事物本身的美,第二个“味”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与理解应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意,概括出作者在“美与美的东西”上的基本主张,然后分析题干材料,找出其中蕴涵的原理。 答案:这个事例说明, 1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f936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