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该死的谣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该死的谣言.doc

这该死的谣言 校园里,总是流传着不少风云人物的掌故,比如XXX考试从来没有掉出过年级前三名,有次考了第二名就哭了一整天;比如XX偷偷地混黑社会,有次社团冲突和人打架,脾脏都被踢裂了,伤好以后浪子回头考上了北大;比如X老师本来可以留在大学里任教的,但是他妈妈临终前叮嘱他千万别当科学家(像他爸爸一样),于是他回到家乡中学当了物理老师……了解这些掌故的人就像掌握了巨大的资源,可以神秘地在角落里交头接耳,仿佛言语间能表现出自己见多识广,颇有江湖地位和人脉背景,从而引来一声声惊叹。而就在这些窃窃私语的角落里,有一种看不见的小妖精正悄悄诞生,它们诞生在大脑神经元那些瞬间触碰而产生的火花中,然后在每一次传播中获得力量逐渐发展变化,时而狰狞,时而狂笑,直到连它的主人也驾驭不了它——这就是谣言。 谣言界的良心 聪明的你一定会想:一篇讲谣言的文章里能举出什么真相例子来?不错,根据环境线索进行判断绝对是明智之举。以上两点全属谣言,而且是粉而不碎的僵尸谣言。不过,当这些语句出现在其他没有线索的地方时你是否还具有火眼金睛呢?或者是当它们和看起来明显是错误的内容出现在一起时,你会出于“物以类聚”的知觉原则否定它,还是因为“鹤立鸡群”的对比效应而接纳它? 如果把谣言小妖精按照等级分类,上面这类科学冷知识类的谣言简直就是温和内向的小呆瓜,堪称“谣言界的良心”,虽然遍地都是但却很好对付,只要一罐叫做“科学思维”的喷雾就可以让它们现出原形。 如何增加抗谣性?先从识别谣言结构开始。这些谣言一般披着“科学”的外衣,多存在“如果…那么……”的潜在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推理成立,其实是前提错误、用术语唬人或者是偷换概念。只要你不是整日沉迷于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文艺小青年,偶尔看看科普文章(王婆卖瓜式:比如《科学Fans》)锻炼一下自己的推理能力,保持质疑的精神,杀死小呆瓜就不在话下。 心惶惶:被夸大与夸张的真相 不过,谣言界还有更多出神入化的黑魔法师呢,让我们来看一则古老的关于谣言的心理学研究,原文由J·Prasad发表于1935年的英国心理学杂志(BritishJournal of Psycholoqy)。 事件的主体是1934年1月15日,印度比哈省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地震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还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主要是在这期间谣言四起。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谣言列举如右: 经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一切谣言都源于真相,只不过被无穷的民间智慧进行了加工而已。这也正是黑魔法师谣言的厉害之处:首先,它扎根于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地震或者污染或者是学生集体舞弊这样的事件当然比热烈隆重召开了XX会议更能引起人们探讨了),成功地博取了人们的注意力;其次,对于社会事件,人人都有发言权,人生来就是社会人,对于社会事件总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信息处理方式,对错难辨。因此这些小妖精衔着真相的金钥匙诞生,然后乘着人民智慧的东风,口耳相传不断演化,如虎添翼生机旺盛,最终变成骇人听闻的谣言,闹得人心惶惶。 生命不息,谣言不止:人脑的偏见 在微博严防死守的时代,一条内容失实的微博转发500次以上,发微博者就可能会被判定为造谣而接受一定的处罚。这是力图肃清网络传播不良风气的不得已之举。不过一条谣言在进入网络前,很可能已经在各种非正式的交流中潜伏了很久。发微博的人又能算是元凶么? 在了解过以上两种谣言之后,你是不是对于粉碎谣言跃跃欲试了?打蛇打七寸,我们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一步步成就了谣言。 第一,不浮夸不成活。不管是听觉还是视觉,大脑对于新异刺激都非常敏感,这就是注意选择和知觉的特点。这里不得不谈到一种脑电波——P300,当我们知觉到新异刺激时(不管是全神贯注地在看/听,还是偶然看/听到),大概300毫秒左右大脑会产生显著的正波,这表示大脑在说:哦,我注意到一个新东西!而且新异刺激的比例越低,脑电波的波幅越明显,也就是大脑的反应越强烈。当刺激比例越极端时(比如10%)表示刺激越罕见,大脑在处理这个刺激时脑电波的波幅差异也就越大。简而言之就是,夸张的东西更能吸引注意,这是由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针对这一点,在对抗谣言时我们需要提高警惕性,注意到≠认同,别把大脑调成偷懒的默认模式。 第二,简单明了也是好谣言。口耳相传给了每个参与者极大的自由度,所以人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增加细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删减细节。包容性强的谣言在传播中演化出龙身虎爪,威力无比,害得大妈们家里都屯满了盐巴和板蓝根颗粒。也有兼容性低的谣言(比如仙人掌防辐射,一颗西瓜相当于六碗饭),简单原始便于记忆且易于携带,在传播中捎带手就出去了——这都是因为大脑偏爱简单直接的信息!“复杂的观点不好传播,观点在传播时会丧失详细内容。”看到这里,聪明的你是否能感觉出这二者的关系和自然规律契合极了:复杂的高等生物(比如人)是逐渐进化出来的,牛;简单原始的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