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doc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   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静宜园。这所慈善性质的平民学校,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解之缘。说到香山慈幼院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人熊希龄。   熊希龄,清末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曾与谭嗣同、梁启超等致力于维新变法,民国初年出任财政总长、国务总理。   执着的教育救国论者   熊希龄年轻时曾热心政治,幻想通过政治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而当他踏进名曰民国实则北洋军阀操控的政治泥潭后,发现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政治体系竟如此腐败和反动。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让他脱靴挂印,拂袖而去,搞起了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挑起了中华慈善联合会主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担子,同时还从事教育事业,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   1917年,直隶、京畿发生特大水灾,受灾面积达103个县,灾民超过600万。当时政府责成熊希龄主持赈灾。他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无家可归的孩子,有的四处流浪,与野狗争食,有的头插草标,被当作廉价货物买卖。熊希龄费尽千辛万苦筹措来资金,在北京设立两所临时性的慈幼局,收养了1000多个孩子,准备等水患过后,将这些孩子送回家。可是,1918年4月水患后,各地亲属及社会人士领走800多个孩子,最后仍剩下200多个孩子无人认领。熊希龄即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机构,继续收养这些孤苦无依的儿童,并把机构设在了北京香山静宜园内,取名香山慈幼院(以下称香慈)。   熊希龄仕途救国的幻想破灭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教育救国。当时,中华民族已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议论满天飞,甚至有“改造人种救国论”,当然也有倡导共产主义救国的中国共产党。熊希龄曾游历欧美,他持教育救国论并捐出家产大洋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创办香慈。随着历史的演进,出乎创办者的意料,这所香慈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熊希龄把香慈的师资力量定为三三制组合:三分之一本土资深教师、三分之一本土师范学院毕业生、三分之一海归派。这使教师队伍除了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外,还有活跃的求新思想,在授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辅以西方的进步思潮元素。熊希龄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为千百年来禁锢于“子曰诗云”的中国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西方新思想的阳光照耀进来,将学生们一把拽到了世界的前沿,让他们擦亮双眼看社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脑和心感知世界,而不再是匍匐在地的忠臣孝子。   世外桃源   香慈始建于1919年,那个春天,熊希龄精心打造的这个杰作,从校舍、教学设备这些硬件建设,到师资、教育理念这些软件建设都要跟国际接轨,都将是中国一流。   在熊先生的严格要求下,静宜园大兴土木,建起了男女两校,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校舍比肩而起,各司其职。有教室、宿舍、理化馆、图书馆、运动场所、医院、食堂,以及为学生学习技艺准备的工场、农场、商场等各项配套设施。   在男校内,熊希龄还设置了幼稚园,在女校内设置“小家庭”(也相当于幼稚园),学龄前儿童先安置在这两处养育。香慈院内还附属有邮电局、银行和商店,还有可自己供电的发电厂。有了这一切,香慈完全可以在那个纷乱的世界里关起大门,自成春秋。   香慈招收的第一批师资力量足以说明熊希龄抓软件建设的“高大上”。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当时的顶尖学校,以及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还有海外名校归来的留学生。如此超豪华阵容,别说在全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旧中国,就是在今天,也绝不会输给任何一所一流的中小学校。学生们补了一个学期的课,便投入分班考试。   1920年10月,开院仪式在学校操场如期举行。700多个孩子身着统一制服,按照不同班级分片落座。那天,有300多名社会名流云集香慈,还有好几个外国人。几位发言的重量级嘉宾,显示着香慈在当时受社会重视的程度――   致贺词人一,香慈董事长、清末户部尚书、袁世凯设立的清史馆总裁赵尔撰。   致贺词人二,直隶省省长。   致贺词人三,荷兰驻华公使。   报告人,熊希龄。   为了保证新式教育体制真正落实到位,香慈还成立了一个评议会,聘请了当时北京教育界最有学识最有经验的知名人士为会员,以监督研究解决这种崭新教育模式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评议会会员名单――   蒋梦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顾兆熊:北大教务长,北京教育会会长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   黎锦熙: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张伯苓: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系列学校创办人,周恩来、曹禺、陈省身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