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振昌:乡村巨变带头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燕振昌:乡村巨变带头人.doc

燕振昌:乡村巨变带头人 “老张,燕书记走了……”“去哪了?”“燕书记没了。“你瞎说什么?!”张海林正在街上溜达,听到这样的话,脸一红,瞪着眼珠一声嘶吼。周围的村民以为两人发生了什么争执都围了过来,长葛市坡胡镇磨河村的一位村民郑重其事地告诉围在周边的村民:“燕振昌书记于今天凌晨4时去世了。”乡亲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街上所有的人都关了铺子,朝着一个方向奔去。当他们赶到燕书记家证实了这一消息之后,哭声响彻了整个村庄…… 心中有党 1962年,燕振昌还只是个20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长葛县(现长葛市)税务局坡胡税务所工作。由于成绩突出,1966年县里进行干部选拔,周围的人本以为燕振昌会是被选拔的第一人选,可没想到,他却选择了放弃,执意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水磨河村――那个始终顶着贫困帽子的村落。 对于燕振昌的选择,妻子张改真最初十分想不通:“上面提拔你当脱产干部,你为啥不考虑?”燕振昌对妻子说:“当干部在哪里都是为了干工作,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个名堂。” 这是一句安慰,更是一句承诺。对此,张改真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她没想到,丈夫从此扎根农村,一干就是44年。 因为有文化,又踏实肯干,1967年,燕振昌被推选为第八生产队队长,3年后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那阵子,燕振昌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领着社员们保口粮、保肚皮。然而,村里人均耕地不超过7分,光靠种粮食,还是要啥没啥,想修路、建房都没有活钱,燕振昌一时犯了难。 据燕振昌的老搭档、原村主任张汉卿回忆,从参加工作起,燕振昌就有爱学习、爱看报、爱记日记的习惯,对上级精神、政策动向洞若观火,这让他像一只最早嗅到春天气息的燕子一样,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信号。很快,他便发现了机会。 1973年,社队企业刚刚兴起,燕振昌就和班子成员合计办企业:“得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攒点钱。” 几年里,燕振昌领着社员办起了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这几个厂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水磨河大队的重要经济来源。到1981年,村里已建起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上缴利润30多万元。 1986年,燕振昌得知,国家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便决定一试。 一天晚上,燕振昌来到时任村主任的张汉卿家里,商量办一家股份制造纸厂的事儿。一听燕振昌鼓动自己入一股,张汉卿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干。”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没钱,一股3万块钱,我得借多少户才能凑齐啊!而且农村搞工业的少,纸厂怕是没有那么多生意啊。再说了,股份制还没兴起来,办砸了咋办?” 一口气,就是三个顾虑。燕振昌没有泄气,还是一个劲儿劝说着。作为村主任,张汉卿也希望村里人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所以,他还是和以往一样,坚定地支持了燕振昌。 随后,燕振昌又找了村里三个手里有点儿“闲钱”的人:张廷然、张军甫和张留木,挨个儿游说他们。就这样,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起来了,这是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传遍神州,股份制企业、个体经济开始开花。 “水磨河村不能误了这班车!”燕振昌对十几个“两委”班子成员说:“政治过硬是硬本领,带头赚钱是真本事。既能服务又能致富的村干部,才是真正腰杆儿硬的好干部。”他还给“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里100多名党员下了“死任务”――都得有个厂:“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你挣钱,还为了一个厂能解决村里十几号人的吃饭问题,提高全村经济水平。” 几年工夫,村里就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了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冒出了机械、加工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 今天,沿着水磨河村环村路、彭花路走,两边全是一个挨一个的厂院。全村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0多家,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近万人。 心中有戒 1976年的一个下雨天,燕振昌在街上碰到了村民赵国义。赵国义一见他就大倒苦水:“你看俺家那房子又漏得不行,天天拿锅碗瓢盆接着。啥时候能住上新房就好了。” 吃得饱,住得好,这是村民们最朴素的愿望。 几十年前,水磨河村土坯草房“里生外熟”,即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以麦草或瓦苫顶。房子未经规划,大门朝向乱七八糟;五户一院、三辈同室的情况比比皆是;条条小土路,在各家各户之间“自然”形成,坑坑洼洼,七拐八扭。 第二天,燕振昌在“两委”班子会上提出了这事,要大家想想办法。在广泛征求各个村民组的意见后,一项规模空前的旧村改造工程开始了。 宅基地不足,他带领村民扒掉老寨墙,腾出了数百亩土地;没有石灰,他带领全村人拉着架子车到相邻的禹州拉石头,自建石灰窑;没有砖瓦,他就发动各生产队建砖瓦窑。后来,大队还成立了3个建筑队和1个石工队,工人近100人,统一给各户建房。 据《水磨河村志》记载,1978年,村民陈宪建起了水磨河大队第一所5间的“示范房”。此后,队里每年都会有一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