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思想及其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鸿章外交思想及其影响.doc

李鸿章外交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主持了清王朝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重大的对外事务。文章阐述了他的“和戎”、“自强”、“循理”“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当时中国外交活动重大的指导意义,客观评价了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现代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思想;和戎;自强;以夷制夷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中兴之臣,主持了19世纪最后三十年的晚清外交事务。他的外交主导思想是争取和平、稳定的局面。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和戎”为途径,以“以夷制夷”为手段,以“自强”为目地。但就外交实践而言,他的外交政策并未达到其想要的目的;而从思想本身来说,李鸿章的和局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不应随着最终的实践效果而被完全否定。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利用坚船利炮首次叩开紧闭的大清国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面临着未曾经历过的割地、赔款、通商。此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竞相叩关,逼迫清廷签订各式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在列强的肆意侵略下,晚清政府之前所实行的传统外交政策已逐渐失去本身的作用,面临着未曾遇到过主权沦丧、领土割占、疆界变更等一系列新的外交问题,晚清政府显得束手无策。外忧未除,内患又起,1851年以洪秀全为首太平天国运动突然而至;加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使得当时清王朝深受外忧内患的伤害,国力也几乎消耗殆尽,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李鸿章正是在此等局势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主持晚清政府的外交事务。   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接触清朝外交。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腐败的清朝统治者竟毫无警觉,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以为区区“夷狄”不足重视。而此时的李鸿章已清醒地、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处于“欧洲各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胥集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的危急时刻。[1]而在外交活动中,李鸿章早已不再盲目的称列强为“夷人”,敏锐的察觉到晚清政府面临外交环境已与中国古代所面临情景截然不同,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外交政策必须学习西方,从而在根本发生变革:“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取法,然则我中国深惟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面对天下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彻底的意识到传统的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的观念必须改变,封建伦理道德指导下的中国传统外交体系已经无法应对现实中遇到的巨大挑战。   二、“和戎”、“自强”   面对列强不断入侵,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政府已经无力抵抗了。此时的李鸿章认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自当自强,而使民物殷阜,洋人愈不敢肆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也必隐图其狂逞。”[3]他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外地入侵,因此李鸿章适时的提出“和戎”,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教育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明确的提出了“自海禁开通,中外交涉频繁,吾过墨守旧法,不适与今世”的看法。[4]面对“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5]最终完成国家富强,进而达到“以夷制夷”。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李鸿章的“和戎”外交政策并未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只是把变革停留在学习洋务的基础上。企图以“和戎”为表,“自强”为里,在求取和平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变法,从而达到自强。   三、“循理外交”   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给晚清政府带来极大的伤害,加之清廷军备废弛,因此李鸿章深知当时清政府军队无力对抗外敌的入侵,进而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胆怯、怕战心理,常言道:“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呀处荤谷之下,外则布满江泽之内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旰衡于当时兵多,靖内患有余,御外辱则不足”。[6]故而一味妥协退让,这一点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他总认为列强利益只要得到满足便会停止入侵,而中国也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技术,改进军备,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开创了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循理外交 。   在晚清时期士大夫中,最早提出“循理外交”的是郭嵩焘。在他看来,“天下事,一理而言,理得而揆之以情,度之以势,乃可以平天下而无阻。”[7] 换言之,处理外交事务,关键在于“理”和“势”,既然历史的本质是变,那么人们就应使自己适应形势的需要。冯桂芬也是循理外交的倡导者之一,他分析道,“夷人动辄称理,吾即以其人之法,还其人之身。理可从,从之;理不可从,以理折之。”[8]郭嵩焘和冯桂芬曾为李鸿章的得力幕僚,他们的思想对李鸿章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