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名词的动量词演化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来源于名词的动量词演化研究   【摘要】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如“回”、“场”等,但是对于“枪、笔、鞭、脚、拳、掌”等动量词,我们很难说它们是专用动量词或是借用动量词,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这些量词也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以“枪、笔、掌”为例,探讨他们的产生与演化,以期为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名词 动量词 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1-02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如“回”、“场”等,但是对于“枪、笔、鞭、脚、拳、掌”等动量词,我们很难说它们是专用动量词或是借用动量词,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这些量词也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以“枪、笔、掌”为例,探讨他们的产生与演化,以期为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提供指导。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文所选用的古代汉语来源于CCL(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选用语料目录详见附表2),现代汉语语料来源于国家语委语料库。根据语料库统计结果,我们选定了使用频度在30以上的来源于名词的动量词,包括枪、笔、鞭、脚、拳、掌等六个。   二、“枪、笔、掌”的历时研究   (一)“枪”的历时研究   《说文解字》“??,?j也。从木?}声。”又《玉篇》“木两头锐也。”可见“枪”是古代一种有尖头的武器,用来刺或打击人或它物。这种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用例,“挟其枪刈耨刈”(《国语?齐语》),“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并序)》)。作为武器,“枪”在动作中被使用,这种动作本身也是具有终结点的,使用一次枪就表示动作完成一次,因此,“枪”也就可以用来计量相关动作的次数,从而发展出了动量词的用法。   动量词“枪”兴起于唐代。它有三类用法:   第一类是在唐代占绝对优势,中间有所减少,而在民国又有所增加,即计量“中、着”这两个运动始终类动词,如:   ①体着三[枪][四]枪者,车上载行;一[枪]两[枪]者,重重更战。(《敦煌变文集新书》)   ②蒋四立着了一[枪],气忿得伸手来攫大銮。(《留东外史》)   第二类是从宋代兴起,并在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占绝对优势的用法,即计量“挑、刺”等手臂类动词,如:   ③两家交马处,他若是一[枪]刺下我马来,恰待要杀。(《全元曲》)   ④被罗通嗖嗖嗖连挑数[枪],俞游德那里招架得定,……(《说唐全传》)   第三类是宋代兴起的计量“受、吃、被、遭”这四个交际类动词的用法。如:   ⑤龟营中有何能将,快快出阵受吾一[枪]。(《绣云阁》)   ⑥吃我一[枪]。(《全元曲》)   ⑦某曾与海寇相持,身遭数[枪],得会稽一个贤郡吏虞翻荐一医者,半月而愈。(《三国演义》)   ⑧乃复拍马冲杀,身被数[枪],血盈袍铠;坐下马倒,佥自刎而死。(《三国演义》)   从意义上来讲,第一类与第三类是一致的,均表示被动。总体看来,计量“挑、刺”等手臂类动词是“枪”最为稳定且常用的用法,这是由于该类动作是手臂类动作,而且都是以“枪”为工具的;“受、遭、吃、被”这四个交际类动词及“中、着”这两个运动始终类动词是一种表状态的动词,但是这两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都是凭借“枪”来实现的,因此,它们都可以用“枪”来计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枪”在这几类用法中保留着比较实在的意义,用来计量凭借其实现的动作的具体次数。“枪”的历时使用状况见图1。   (二)“笔”的历时研究   《说文解字》“秦?^之?P。从聿从竹。”这一意义在古代文献中确实使用过,如“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庄子》)“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史记》)“笔”是名词,指书写工具。在汉语中,由动作所使用的工具转而成为这一动作的量词的情况并不罕见,“笔”就是这样。这也缘于它所计量的动作的特点。从开始提笔到落笔写到写完,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因此,作为书写工具的笔也就可以用来计量相关的动作,从而发展出了动量词的用法。从目前掌握的语料看,“笔”的动量词用法兴起于宋代。“笔”主要用来计量“书写”义和“写作”义等手臂类动作以及“勾、勾销、抹、抹杀”和“添、成”等抽象变化类动作。如:   ⑨ 在桌上写字,蘸一口,写一[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⑩ 如有班部监司,不才官吏,一[笔]勾消,永不叙用。(《全元曲》)   {11}子文一[笔]写完,甚是得意。(《初刻拍案惊奇》)   {12}鼻窍生烟,忙取出两纸,各随便写了几[笔]。(《清史演义》)   {13}此是李彦青好处,不可一[笔]抹杀。(《民国演义》)   “书写”义动词与“笔”的语义基本重合,因此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