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的红色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亚大陆的红色记忆   20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凌,国弱民贫,风雨飘摇。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远赴重洋,足迹踏遍欧亚大陆;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寻求先进科学技术与救国思想,探索中国革命的方向,万里跋涉,激情澎湃在异国他乡;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救国图存的正确道路,引领人民走向解放,建立新中国。   日本:一本学费簿记录的学习生涯   9月9日缴纳学费5日元,10月26日缴纳学费4.5日元,11月9日缴纳学费4.5日元……这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史料中心保存的“大学部政治经济科”“大正四年度学费领收簿”第33页上的内容,在文献上的名字是――李大钊。    李大钊在日本大正三年即公历1914年9月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学制两年。据早稻田大学教授刘杰介绍:“李大钊在早稻田不仅学习日语、英语这些比较基础的课程,同时也学习经济学、法律等。”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在课堂上,李大钊接触到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结识了主张为人民争取福利、思想上偏向社会主义的安部矶雄教授。这段交往对李大钊的救国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由于参加革命活动,长期缺课的李大钊不得不中止学业返回祖国。    早稻田大学教务部教务课木下耕一展示的一张学籍卡证明了这段历史。这张卡片上记载了李大钊的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科及在东京的住址,显示李大钊于1915年7月5日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学习,第二学年的记录却是空白。    回国后,李大钊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启发,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演说,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法国:一间斗室呈现的革命足迹    从巴黎十三区车水马龙的“意大利广场”向西北走几十米,转进寂静的戈德弗鲁瓦街。稍走几步,街口墙上有一块带有头部浮雕的青铜色纪念牌,下面用金色的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至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    这里是青年周恩来旅法生活并开展革命工作的旧址――戈德弗鲁瓦街旅馆。纪念牌是1979年法国政府所立,旅馆也成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    留学法国期间,经济并不宽裕的周恩来看中这里低廉的价格。他白天勤工俭学,晚上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法通讯,并发起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展党团活动。    经过扩建,当年周恩来在旅馆临街一层居住的房间已经成为拥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浴设施的标准双人间。但在当时,这里只是一间面积仅七八平方米的简单小屋。    聂荣臻元帅曾在回忆文章中说,周恩来在法国“真可谓身居斗室”,唯一的一间住房不足10平方米,既是他的住所,又是办刊物和进行党团活动的中心。人多了,实在装不下,只好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活动。“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    如今经营这家“海王星旅馆”的是华人夫妇李建乐和杨艳春。他们购买这里不仅因为设施完好齐全,环境舒适温馨,更是因为它曾经是周恩来居住过的地方,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20世纪20年代初,2000多名中国青年经历40天的远航,行程三万公里,分批来到法国。蔡和森、向警予、邓小平、陈毅,这些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在遥远的法兰西留下了不朽的红色印记。    苏联:一张合影讲述的家庭故事    在莫斯科城区西北部一栋普通民宅。主人是“俄罗斯女孩”,她身材娇小、眉目清秀。她就是开国元勋刘少奇的曾孙女刘丽达,俄文名字是马加丽达?费多托娃。    刘丽达的爷爷刘允斌是刘少奇与中共早期活动家何葆贞的儿子。他被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在当地成长并与俄罗斯姑娘玛拉结为夫妇。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国参加建设,玛拉和一双儿女则留在了莫斯科。    在刘丽达的工作室兼书房里,记者看到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很多俄文和中文书籍。几本介绍刘少奇生平的中文书显得格外醒目。    客厅沙发旁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叠有些泛黄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刘少奇1949年访问苏联时与一双儿女刘允斌和刘爱琴的合影。照片中的刘少奇和蔼慈祥,脸上充满亲人重逢的喜悦。    刘少奇一生与苏俄结缘,不仅其后代生活在俄罗斯,他本人作为中共早期活动家,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前往莫斯科求学,探寻革命真理。    当时,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留法热潮。在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受挫后,刘少奇偶然读到一则消息:“俄罗斯研究会”组织湖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