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文学观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与嬗变.docVIP

论儒学文学观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与嬗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学文学观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与嬗变   摘 要: 儒学自传入日本以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日本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是日本没有完全吸收儒家思想,而是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以中国儒学为基础的日本化儒学。本文考察儒学文学观在日本的传承和流变,旨在为儒学日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儒学文学观 日本文学 日本流变   一、实用主义文学观   儒家思想主张文学的功利性,认为文学是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自公元5世纪传入日本后,儒学文学观逐渐成为指导日本文人创作的一大理念。但由于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儒学文学观出现了一些变异。   1.实用主义文学观的沿用与影响   在日本早期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歌谣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社会,但就其创作初衷――说明天皇与贵族统治的合理性――而言,已经体现出儒学的实用主义文学观。   以使用汉字、依照汉语语法编写诗歌为主的日本“汉文文学”的内容与创作理念基本沿用中国儒学的早期文学观。《凌云集》的序文中特别强调“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之精神,将“文以载道”的基本理念作为编写方针。《经国集》则将“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之句作为其集名。《怀风藻》收录了120首汉诗,其中应诏诗多达56首。这些应诏诗大多为功利性的歌功颂德作品,内容都是以儒家的价值标准歌颂天皇,明显地带有儒学重实用的文学观。   虽然学界普遍认为《万叶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学观的影响,但它不再像敕撰集那样“重实用”。早期“和文文学”的代表――和歌――相比中国诗歌,更注重表现、抒发个人情怀。与“汉文文学”不同的是,歌人们不再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开始关心时政、同情民众,写出了许多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作品。在之后的《古今集》、《新撰集》、《后撰集》中,编撰者同样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具讽喻、干预政治之功能。   2.对“诗言志”的认识   《诗大序》的“以诗言志”的诗学观提出后,便成为传统的诗学理念。所谓“志”,主要指儒家之志、政治之志。《古今和歌集》把“化人伦、和夫妇”的责任加于和歌,在“真名序”中写道“感生于志,咏叹于言”。这种思想与《诗大序》极其接近,出现了“志”,但序中只有两处关于政治的阐述,表明其“诗言志”更多停留在理论意义上,诗歌的本质演变为反映人类的情感,即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与中国诗歌重“志”轻“情”、“情”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志”的约束之理论相比,无论是《古今和歌集》还是《万叶集》,其中的大部分诗歌都与个人情感有关,更强调情感的坦诚流露。而江户时期的中江藤树虽常用汉诗注解儒家经典,例如《元旦试翰聊论学之体要》就是学习、传授儒学的心得体会,但诗中融入了自然景色,显然他将儒学的“歌功颂德”实用主义发展为陶冶性情。   二、劝善惩恶论   儒学文学观非常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日本文学中包含的儒学文学观更多地表现为“劝善惩恶”。   1.道德说教功能的应用   可以说,《落洼物语》是日本最早带有“劝善惩恶”含义的物语。《落洼物语》对人物命运的安排,表明出作者善有善报的劝善惩恶的意图。在另一部为众人熟知的《源氏物语》中,作品自始至终对人物的善恶评判标准都是儒家式的,紫式部还引用了不少《礼记》、《论语》等典籍内容,通过登场人物之口进行道德说教。《今昔物语》出现了许多善恶应报的故事,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有道德训教的话,明显带有训诫的性质。《平家物语》则直接引用许多中国典故,使其发挥以古喻今、以史为鉴的作用。对于登场的诸多人物,只要符合儒家道德礼法,作者就大加赞誉,反之则痛斥。另外,从《平家物语》中武士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道看,作者所赞同的武士需遵守的道德教义基本与儒家教义相似。在作品所描写的复杂政治斗争中,始终带着儒学强调的“物极必反”、“善恶报应”的观念,以此劝诫众人避免出现做尽恶事后受到惩罚的必然后果。   江户时代是儒学的勃兴期,儒学以其劝化、说教的功能受到德川家族的异常推崇。龙泽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作者对主人公的忠义大加赞赏,对忠义之士的完满结局安排也试图发挥出作品的劝善惩恶的社会效果。   2.忠孝观念的嬗变   儒家经典《礼记》强调“孝”的重要作用,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假名文学《宇津保物语》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叫做“清原仲忠”的理想化形象,他模仿中国的孝子故事,对“清原仲忠”孝养母亲的诸多行为加以描述。他的祖父由于不孝,则历尽种种磨难,屡遭不幸。可以说《宇津保物语》中的“孝”与儒家思想的“孝”是一致的。但是,另一部平安时期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中的“孝”已经融入佛教意义上的“追善供养”,出现与儒家思想提倡的供养父母之“孝”不同之处。   日本文学中为劝诫世人而出现的人物更多的是对君主忠诚之士。中国的《孝经》将孝道与社会风气、国家安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