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理念,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当给学生介绍一种新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使用这一视角在讲课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新课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重视,而环境史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所以,出现一种新趋势,即环境史学和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符合课标要求,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大事。关键词: 环境史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一、环境史的内涵与发展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如果国家足食足兵,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早期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农业能够迅速恢复,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唐代中后期,气候转冷,水热条件恶化,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农民自然没有余粮,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在农业国家中,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秋成失望,人民缺食,至冬无雪,今年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况瘟疫大行,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元末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草原带向南移,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势必会南下。北方蒙古骑兵南下,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之乱”,明朝帝都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于哥伦布的航行,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传统学者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是对美洲的侵略。在环境史学者看来,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他认为,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还有成千上万只马”。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入侵成功,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在这部分,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新航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