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98例临床观察.docVIP

中药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98例临床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98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自拟方(白芍30g,甘草10g,防风10g,干姜6g,附片6g,太子参9g,延胡索6g,草豆蔻6g,乌药6g,川楝子10g,夏枯草15g,浙贝20g,牡蛎20g,玄参10g)15d,对照组常规抗炎,服用头孢类药物或静脉滴注7~10d。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无毒副作用,而且远期效果稳定。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易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病程较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程中或病后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趁势。由于腹部彩超的广泛运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现出来。我科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患有腹痛且临床均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对98例患儿分组治疗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8例,均为我院儿科患儿,均有腹痛发作病史,经过彩超确诊并排除阑尾炎,肠虫症等引起的其他疾病,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钝痛,夜间睡觉消失,多位于脐周周围,常反复发作,时痛时止,可伴有发热,咽痛,腹泻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3~7岁39例,7~12岁10例;治疗组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3~7岁41例,7~12岁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mindray)诊断,均提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无差异,具有可比性。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1],①典型症状为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②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部及脐周常见,③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良好,④腹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查见多个肿大淋巴结。1.3方法 对照组常规抗炎,头孢类口服或静滴7~10d,均为常规剂量,治疗组口服自拟方:白芍30g,甘草10g,防风10g,干姜6g,附片6g,太子参9g,延胡索6g,草豆蔻6g,乌药6g,川楝子10g,夏枯草15g,浙贝20g,牡蛎20g,玄参10g,若纳差便秘加鸡内金10g,莱菔子30g,消食健脾,15d后统计疗效。1.4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彩超复查未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彩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治疗前缩小;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彩超复查结果均无改善。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治疗组痊愈33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9%;对照组痊愈15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字2=15.02,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系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腹痛范畴,病位在脾胃,肠腑,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经脉未盛,易为外邪所致,六腑以通为顺,外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肠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因暴饮暴食,食积停滞,或因过食生冷,阻遏脾阳,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使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西医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主要是抗炎,对症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医对腹痛治疗,多以通为原则,小儿腹痛多为寒凝气滞,饮食积滞,经脉不通,博结肠间,不通则痛,故治疗上以疏经散寒,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为主,方中白勺味酸入肝,养血柔肝,疏达气机,缓急止痛,附子大热大辛,能温散内外之寒,温中运脾,疏通气机,防风祛肠中之风,解痉止痛,干姜辛热,善于温中散寒,太子参具有补脾益气,疏经活络之效,草豆寇芳香健胃,温化寒湿,乌药本品辛升温通,善于顺气降逆,散寒止痛,宽中除胀,延胡索辛散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为善治诸痛要药,止痛作用很强,川楝子行气止痛,宽中散结,浙贝母有散结散痈之功,牡蛎,咸涩微寒,本品味咸长于软坚散结,玄参咸寒,软坚散结,夏枯草,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共凑行气温中,散结止痛功效,若伴有纳食欠差,大便秘结,可加用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健脾止痛。本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自拟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无毒副作用,而且远期效果显著,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