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急性中毒影响因素分析附305例临床报告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中毒影响因素及预防,避免小儿急性中毒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院近5年305例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毒年龄、原因、途径、毒物种类、城乡分布及转归等临床特点。结果 1~3岁儿童中毒发生率最高,占44.6%;主要中毒原因为误服,占53.1%;毒物种类以药物中毒为主,占47.5%。乡村儿童中毒比例高于城市(69.8%:30.2%)。结论 本文儿童急性中毒涉及年龄段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主,农村儿童是预防的重点。积极利用先进的救治技术,早诊断、早治疗。及时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关键词:急性中毒;临床特点;儿童;预防急性中毒是小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占第4位,仅次于窒息、溺水、车 祸[1]。中毒是指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后,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毒性物质的分类国内一般分为化学品、药物、农药、食物、有毒动植物、混合毒物等6大类。国际上通常分为除草剂和杀虫剂、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化学品(如碱性或酸性等化学品)、临床药品、其他未知毒物等5大类。本文对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儿科急诊接诊305例急性中毒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305例急性中毒小儿,其中男163例,女142例;年龄28 d的4例(1.3%),28 d~1岁22例(7.2%),1~3岁136例(44.6%),3~6岁105例(34.4%),6~14岁38例(12.5%),城市92例(30.2%)。1.2中毒原因 误服、误用162例,占53.1%、过量用药92例,占30.2%、一化碳中毒39例,占12.8%、氯气中毒12例,占3.9%、自杀16例,占5.2%。1.3中毒种类 药物类中毒145例(解热镇痛药87例、平喘药29例、镇静药20例、避孕药4例、降糖药3例、降压药2例)占47.5%;农药类中毒73例(有机磷37例、灭鼠药22例、灭蝇药7例、虾蟹药7例)占23.6%;食物类中毒21例(食不熟豆角)占6.9%;有毒动植物中毒18例(鱼胆13例、杏仁2例、夹竹桃2例、蓖麻籽1例)占5.9%;化学品48例(一氧化碳25例、氯气中毒22例、汽油1例)占15.7%。1.4中毒途径 消化道251例,占82.3%;呼吸道49例,占16.1%;皮肤接触5例,占1.6%。1.5中毒后就诊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中毒后24 h就诊2例,占0.7%。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以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者127例,占41.6%。其中轻症124例,仅表现头痛、头晕、乏力、兴奋(或抑制)、走路不稳等;重症3例,表现意识障碍、抽搐;消化道症状79例,占25.9%,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道症状22例占7.2%,表现刺激性咳嗽、气促;循环系统症状5例占1.6%,表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血液系统症状4例占1.3%;无症状者68例占22.3%。全部病例均进行以下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异常203例、心肌酶异常56例、血糖异常15例、肝功能异常108例、肾功能异常96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但缺乏特异性。其中有3例毒物接触不详者进行毒物分析而明确诊断。2结果305例急性中毒患儿经治疗痊愈301例;降糖药致脑损伤继发癫痫2例;死亡2例(汽油中毒、降压药中毒),治愈率98.7%。3讨论本组资料显示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高发年龄为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幼儿期以误服药物及农药为主,学龄期以误服药物及食物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2];学龄及青春期发生率明显减少,其中原因以误吸及接触为主,其次为自杀;中毒种类以药物和农药为主[3];男孩中毒比例高于女孩。分析中毒原因如下:①农村儿童发生中毒的几率高于城市儿童:主要因素是农村地区对儿童意外中毒的防治宣传力度不够大、父母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薄弱、经济来源差、监护人忽视对孩子的看护与教育。监护人缺乏儿科医生指导用药,缺少中毒知识,煤炉取暖的卧室通风不够、喷洒农药后不消毒工作服。②儿童自身因素:幼儿期及学龄前期,无知好奇,缺少分辨能力,喜欢用口来探索多彩世界,同时无防范中毒的经验,易将有害物质当食品或饮料误服,造成致命中毒。有意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期及青春期,由于此阶段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及心理行为不稳定,一旦学习、生活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易出现自杀行为。③毒物、药品管理因素:生活中的各种有毒化学品和药品随处可见,且有的还盛在饮料瓶中或外形似糖果,极易误服中毒,即使是正常的口服药,用量不当也造成中毒。笔者提出以下预防措施:①提高父母及监护人的自身教育,妥善放置药品及毒物,儿童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注意服药器的单位。②在幼儿园及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进行健康知识及心理培训,尽量避免意外中毒的发生。③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