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docVIP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摘 要:在《高原牛的家》中,对立统一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令一个老旧的殖民地题材独具意蕴,成为普天下小人物复调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在对立层面,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首先在内容上相斥。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对立还体现在表层作者意识通过消解叙事否定主人公意识。在统一层面,相异的表层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融合后形成复调的深层作者意识。这种双重意识融汇后形成的复调蕴藉是许多读者容易错过的。关键词:主人公意识 作者意识 复调去年辞世的多丽丝莱辛文风多变,著作等身,冠顶诺贝尔。她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长大成人,直至1949年去往英国。这一时期莱辛以殖民地为背景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高原牛的家》隶属其中。莱辛作品虽一直为评论界热议,其中短篇小说,尤其类似于《高原牛的家》的早期作品却颇受冷落。偶尔零星有之也受当下盛行的后殖民语境影响,基本向后殖民一边倒,蒋花、陈?Z霞的专著均属此列。对于意识形态一叶障目的评论,莱辛不无遗憾。她在自传《回家》中坦言:“评论总是在讲种族隔离。要真实地描写非洲,我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但是当我努力表达更为宽广的主题时,人们常常对期间折射出来的巨大丑恶惊诧不已,以至于忽略了我真正想说的话”。[1](P164)莱辛更为关注的应该就是她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提及的“对人的普遍生存境地的关注”。[2](P60)这也是莱辛毕生多数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虽是宽泛性的主题,莱辛的叙事技法常常使得许多经典题材独具意蕴。在《高原牛的家》中,主人公玛丽娜为摆脱国内住房危机,追求理想的生活空间,和丈夫迁入殖民地。《高原牛的家》的故事背景在50年代的非洲,当时非洲多数国家已经民族独立。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早先殖民者不可一世的掌控如今变为殖民地凡庸细民的冥顽与忌世。而新来者却又往往受国内盛行的费边主义和殖民神话的双重影响,不免对移民生活有理想憧憬。故事开篇,作者态度已在居高临下的外围叙事的嘲弄中体现出来:“玛丽娜内心深处有这样一副图景:她和菲利浦与一群和蔼可亲的人毗邻而居,大家都喜欢艺术,每个星期都读《新政治家》,都认为诸如肤色歧视和黑白种族冲突这类不光彩的现象只要秉承足够的善意便可消灭……多么美妙的一幅图景”[3](P296)。这一梦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融洽的白人内部生活氛围,二是缓和的种族氛围。然而殖民地忌恨争斗的白人邻里氛围和她梦想的生活氛围背道而驰。在这种境遇下,黑人纯朴可爱的自由性情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美好事物,是她灵魂的滋养。其备受欺压的低贱地位更激发了她的费边种族正义。她一心要改善黑仆的待遇,却因触犯殖民地种族潜规则而与白人四邻纷争不断。白人的集体封杀,黑人的沟通隔阂与肤浅享乐令她的善良心愿最终败北,良知让位给殖民地种族压榨的强势现实,移民梦想的最后种族梦想亦告失败。较之康拉德、吉普林的殖民地题材,这个切入点不算新颖。然而,《高原牛的家》中,意欲追求理想生活的主人公意识与认定理想必将破灭的作者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叙事偏离作者意识,听任主人公意识自由发展,对主人公意识中对种族和谐理想的追求与热爱进行大幅描摹,但这非但没有削弱主题的表现力,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超越性融合反使得主题更为丰富宽广,从而超越殖民地特定的历史时空,成为普天下小人物复调生存境地的真实写照:凡夫俗子的美好理想常常难以与功利现实抗衡,然而对于正义美好的追求却总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命情感。凡人命运就是一出崇尚追求,淡化失意的悲喜剧。接下来笔者就巴赫金理论中主人公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关系略作介绍。人们往往认为主人公既为作者所创,其意识自然受控于作者。而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诗意时却指出:作者选定并塑造主人公的主导成份之后便受到了所选对象的约束,要按照主人公自身的性格逻辑和意识规律去发展,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贴近人物[4](P23)。也就是说作者不是任意武断地驱使人物,而是潜入自己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此时人物意识成为主导,作者意识暂时旁置。疏离了作者意识的刻意管控,这样的人物发展更自然真切。这一过程也恰恰是写作中最富灵感,生动有趣的时刻。如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普希金曾风趣地说:“达吉雅娜居然结婚了,我真是怎么也没有想到。”[5](P151)当然既要让人物来得真实自然,又要能把人物纳入作家的最终创作统筹,这是鉴别作家高下之分的一大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主体地位明显趋于被动。黎清群指出:“作者与自己人物之间不是作者一锤定音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主体――主体’的关系,作者与人物各自表达自己独立的相异看法,作者的话语霸权被消解。”[5](P80)既是这样,主人公意识便有了暂时跳出作者意识框架的独立与自由。当然,二者最终还是会统一于文本的有机体。巴赫金强调,复调小说要求作者通过与相异的人物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