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名词状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怎样正确理解名词状语【摘 要】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是汉语名词基本功能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其名词作状语的语法虚化过程中,名词的基本特征并未改变,但发生了偏移现象,名词作状语表示的是一种与该名词相关的动态或状态意义。名词状语一旦和它的中心语结合后,便构成了一个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彼此间的形象色彩互相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形象意味和感情色彩,具有鲜明的修辞特点,因此,能准确理解名词作状语很有必要。【关 键 词】 名词作状语;理解;修辞特点在现代汉语里,除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外,普通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不仅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而且,普通名词作状语具有较强的修辞特点,往往流露出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它能充分利用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刘叔新认为,很多词语,除代表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关于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这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它是词语所指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反映。[1]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明确将名词作状语编入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一章,并云:“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等。”[2]王力先生另在《古代汉语常识》一书谈到词性变换时进一步说:“副词是用作状语的,如果名词用作状语,也就是用如副词。”[3]朱振家先生在其主编《古代汉语》教材中,将“名词用作状语”另列一节,归入“实词与句式”一章。[4]何乐士先生在比较《左传》和《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情况时,认为汉语名词作状语是汉语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事实证明,这种现象不宜认为是名词活用,而是汉语词类多功能特点的表现。”[5]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将名词用作状语归入“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一节,末了却又补充说:“(名词作状语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可以认为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范畴,这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也有的语文教材把这种现象视为名词作状语。”[6]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在其《论汉语史稿》中又将名词独立作状语视为古汉语语法的正常规律,而且指出:名词作时间状语不用介词,“从上古到今天都是这样。”[7]这是古汉语的特殊性之一。然而,有不少中学生,对这一特殊性却没有弄明白,受现代汉语习惯的影响,在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时候,以及在理解同文言文有着密切联系的成语时,往往出现偏差。根据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譬如,将“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边”;将“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译为“箕畚被运到渤海边”;将“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译为“船载看好事的人进入”;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面刺”译为“脸上刺”;将成语“瓦解冰消”理解为“瓦破碎了,冰融化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名词状语,进而系统地掌握名词状语,很有必要对文言文以及成语中的名词状语作如下归纳总结: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动态(行为的特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行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比喻这种修辞来进行理解的,因此,一般要译为“像……那样”。这类名词状语最常见。如: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②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冯婉贞》)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④逆夷狐凭鼠伏,匿两炮台中,不敢出。(《三元里抗英》)例①中的“儿”作状语,用比拟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和特征,其主语“老人”,“丁壮号哭”与“老人儿啼”形成对比,“号哭”谓大哭,有声无泪,“儿啼”则谓老人象孩子般低声呜咽,古人云:大悲无言。“儿啼”更体现出老人哭之哀、哭之深、哭之痛!此句从侧面烘托了子产治郑之贤德。用“儿”作比喻性状语不仅能直观地感受主语的神情状貌,还可以收到化抽象为形象、化隐晦为平易的表达效果。例②中“猱”“鸷” 表示一种比喻,像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像鸷鸟那样凶猛地进攻。例③中“犬”, 表示一种比喻,像狗那样。例④中的“狐”和“鼠”表示一种比喻,即“象狐狸一样”“象老鼠一样”。“猱”“鸷”“犬”“狐”“鼠”指鸟、兽,皆为生物名词,尽管他们可能成为各自动词的发出者,但它们在句中仅从“比喻”方面修饰动词,而且前面各有名词 “他”“狼” 和“逆夷(指英侵略军)”作主语,这样也应该确定它们为状语。这类用法,在成语里也相当多。如风驰电掣、珠联璧合、土崩瓦解、风起云涌、虎踞龙盘、狼吞虎咽、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灰飞烟灭、龙飞凤舞、斗折蛇行、鬼使神差、鬼哭狼嚎、冰清玉洁等等。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