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贾平凹散文欣赏 我越来越不懂贾平凹了! 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我发出如此感叹。以前自以为看了他不少的小说,就很了解他,至少对于他的风格是熟悉的,也是把他定性成一个“农民作家”,笔锋粗犷,言辞朴实。却不料,看了他更多的不同作品后,越来越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概括他了。这倒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如同深山探幽,初入山门,平淡无奇,越是深入,才发现万千景象,惊喜之情油然而生,比一览无余来得畅快多了! 有人评论说:贾平凹的散文比他的小说写得要好。姑且不去深究这个评价的正确与否,淡淡从作品来看,贾平凹的散文确实有独到之处。本文将从《云雀》、《一个有月亮的渡口》和《丑石》三篇散文来分析他的散文的一些特点与写作手法。 贾平凹写过不少哲理散文,这似乎与他在小说之中所体现出来的粗犷的风格不太符合,但却又是真真正正的事实。可见仅仅将他看成一个农民作家是多么地偏颇。《云雀》就是他的哲理散文的一篇代表作品。贾平凹热衷于庄老的文章和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据他自己说,他们对于贾最大的影响时对于天地人生的感慨和参悟,是一种哲学的影响。贾平凹喜欢一种天地贯通却又纵横汪洋的写法,撂得很开,收得很紧。这一写法在《云雀》中得到了体现。《云雀》通过几个童心稚纯的孩子放走笼中的云雀,满以为做了好事时,哪知云雀又飞回到笼中的简单情结说明了一个生活的道理:世上没有绝对自由的地方,凡是有人类存在,万物生长的处所,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和环境制约。《云雀》的情节似乎很简单,所阐明的哲理也不是那么地高深与新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价值呢?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除了要了解作者的主观特征外,还要参照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云雀》的写作时间,作者标注是“1981年7月22日作于静虚村”,此时正是改革开放不久,“文革”期间置于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并未完全消除,贾平凹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必然会触及这一主题。散文中的云雀饱受约束,自然的本性无法施展,不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于青山碧水间,于是“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我们”看不得云雀的悲惨处境,就偷偷放走了它,自以为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正当“我们”想象着云雀重新获得自由后的快乐时,云雀却又飞回来了,回到了那个不愁吃喝的笼子里,享用起清水美食来。云雀终于还是没有抵制住舒适环境的诱惑,放弃了自由,回到了笼子中。这一事件当中蕴含的哲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感慨云雀的意志不坚定、缺少斗志时却不能不冷静下来想想,假如换成是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此时拍着胸脯说一定会选择自由是没有意义的,在现实面前,这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毕竟现实是残酷的。姑且不去论证那种选择更为合理,或者说更符合道义,只是闭上双眼,静静地思考一下,你的选择就在心中……一篇好的散文并不一定要文辞是多么地优美、构思是多么地新奇,只要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就有它存在的价值。贾平凹的《云雀》在技巧上并不出色,但它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所进行的思考。 如果要欣赏贾平凹的散文技巧的话,就得看看他的《一个有月亮的渡口》。在这篇散文里,贾平凹充分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派宁静淡漠的乡野风情。贾平凹最喜欢的现代作家是孙犁,他从孙犁的作品里学到了白描的能力以及语言的简洁、清新。孙犁的白描的能力无需赘言,只要看过他的“白洋淀系列”就可以明了,贾平凹大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则要在《一个有月亮的渡口》中得以证明。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就足以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画面感极强。散文所叙写的是1983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的南北分界处——商州丹江的一个小渡口的点滴小事。文章取材山里,写山地的人和事,赞美他们的直爽、刚毅、粗犷和可爱,歌唱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生活。在描写技法上,使用白描的手法,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就使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女店主泼辣、强悍、嘴厉心善;女子酒家的小女子,野而不酸,作活生意而守住一方净土;山民们剽悍、粗豪、旷达、侠义,有嘴无心,乐观开朗,整个民风纯好,习俗古朴。且看对于景色的描绘:“原来月亮并不在天上,而实实在在是嵌在山上的。江面是想象不来的狭窄,在这三角形状的岸边,三面的山峰确是那样高,最陡最陡的南岸崖壁似乎是插着的一扇顶天立地的门板,就在那三分之二的地方,崖壁凹进一个穴窟,出奇地竟是白色,俨然一柄破云而出的弯月了。”这段简单的文字,就描绘了月夜渡口的宁静安详,恍若人间仙境,这对于后文描写山民们的淳朴性格又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似乎无意点出,却原来是匠心独具。在一篇短小的散文里,能够包含如此丰富的容量,让人不能不感叹作者用字的俭省以及精当。在文章的最后,贾平凹又回到了哲理散文的套路,感叹道:“在商州的丹江,一个有月亮的渡口,一个年轻人真正懂得了渡口:它是人在艰难困苦的旅途上的一次短暂的停歇,但短暂的停歇是为了更快地进行新的远征。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