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探吉隆文化中的歌舞“同甲啦”.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吉隆文化中的歌舞“同甲啦”   作者简介:贺长亮(1986-),男,满族,辽宁本溪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研究。   摘 要:西藏的民间舞蹈俯拾皆是,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舞蹈形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舞蹈特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舞蹈风格。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其种类形式繁多、风格韵味各异,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某一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沟里的同甲啦是西藏万千舞蹈中不可多得的一员。本文将从同甲啦的舞蹈形态、同甲啦的源起、同甲啦的舞蹈伴同物等方面对民间舞蹈同甲啦的历史传承进行探究。   关键词:同甲啦;吉隆沟;舞蹈形态;源起;舞蹈伴同物   同甲啦是一种流行于日喀则地区西南部吉隆沟一带的民间舞蹈。每年的射箭节、望果节、日喀则新年、藏历新年等规模较大的节庆活动时,吉隆沟里的人们都会进行同甲啦舞蹈的表演。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在结婚时,也会请村里的人来家里跳同甲啦,一般会跳上三天,表演的时间是在晚上。   一、同甲啦的舞蹈形态   歌舞在表演时对舞者的数量没有严格的要求,通常由数量相等的男女两队组成。舞蹈的场地可以是空旷的原野、广场、院落等空间较为开阔的地方。场地中央放置有藏式的木桌,桌子上摆放有彩箭、切玛、装有青稞酒的铜质酒壶,切玛和酒壶上绑有白色的哈达,以此来表示吉祥。同甲啦的舞蹈构图以藏式木桌为中心,男队半圈,女队半圈,形成一个均匀的圆圈。   舞蹈主要分为慢歌和快歌两个部分,均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呈现。   首先从慢歌部分开始,由领舞(男子)发出“嘟”的声音作为开始的信号,女队唱起藏语的歌曲,所有舞者根据歌曲的节奏呈顺时针缓步转圈。女子脚下的步伐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左脚迈出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由右脚和左脚接着迈出一步,第四步右脚向前悬空迈出不落地并重新落回原位,随后重复以上四个舞蹈动作。   在进行上述的舞动时男队也是随之而舞的。男子的肩上会搭一条藏语称作“卡赤”的围巾,双手握住围巾的两端同时向前呈胸前“八”字形抬起至与肩等高的位置,接着右手摆向胸前,左手向后甩向臀部,然后右手收回原位,左手向左前方抬起,最后左手归位,右手向右前方抬起,右手再归位,重复上述的整套手上动作。男子脚下的步伐也分为四步,第一步左脚迈出一步,第二步右脚接着迈出一步,第三步左脚朝向圈内迈出,随之身体转向圈内,第四步右脚向圈内踢腿,最后右脚归位,左脚归位,双脚呈松弛的平行站位,身体朝向由圈内转向前面的舞者,接着再重复以上四个舞蹈动作。   领舞发出第二声“嘟”的声音时,女队的舞者全部双手在胸前以肘关节为轴沿“八”字形内外来回摆动,向外摆动时略微向上翘起,并由右半身转为左半身侧向圈内。舞毕之后,开始由男子歌唱,女队的舞者恢复到开头的舞蹈动作,男队的舞者继续上述的舞蹈动作。领舞发出第三声“嘟”的声音时,男队和女队同时向后转身,随之向后迈步舞蹈,所有舞者的双手再次在胸前以肘关节为轴沿“八”字形内外来回摆动。   以上内容是同甲啦慢歌部分的整套舞蹈动作,需要跳三遍,时长在6分30秒左右。   慢歌部分全部舞蹈结束后,领队会再次发出“嘟”的声音,这就意味着快歌部分的开始。女队唱起快节奏的歌曲,所有舞者面向圈内,跳起具有大踢踏舞节奏的快节奏舞步。双手端在腰间部位,同时向右摆动再向左摆动,然后用右手的象牙手镯和左手的银手镯相互碰击,发出“同甲”的声响。快歌部分的男子舞蹈手上动作与慢歌部分一样,只是在脚上发生了变化,向前一步一跺,向后两步两跺。在整个舞蹈的过程始终呈顺时针在转圈。快歌部分女队的歌唱进行一半时,男队所有舞者会发出“嘟噻”的声音,女队结束全部歌唱时他们也会发出“嘟噻”的声音,随后轮到男队歌唱。   整个同甲啦舞蹈表演是从领舞者的“嘟”声开始,在男队舞者们高亢的“嘟噻”声中结束。   二、同甲啦的源起   有关同甲啦源起至今尚未找到文字记载,所能追溯到的更多是口头传说。据说在吐蕃时期,尼泊尔为了与吐蕃进行政治联姻,将赤尊公主远嫁给松赞干布,从尼泊尔出发前往拉萨途经了吉隆,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赤尊公主被当地人的欢乐气氛和热情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表演舞蹈的人们把吉隆当地的舞蹈和尼泊尔的舞蹈风格相互融合起来,还使用了西藏的银手镯和尼泊尔的象牙手镯,舞蹈时,银手镯和象牙手镯经过碰击会发出“同甲”的声响。人们为了纪念赤尊公主经过多次的加工编排,挖掘吉隆舞蹈和尼泊尔舞蹈的优秀元素,形成了如今的同甲啦歌舞,当地人俗称为“手镯舞”。   在研究舞蹈源起的时候,民间传说的可信度有待甄别,它有可能是具有真实性的,也有可能是子虚乌有。从吉隆沟内的相关情况,笔者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吉隆沟的地理区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