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字的危机.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字的危机 2009年5月28日,苏培成先生将其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随意讲话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冠以《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这样危言耸听的题目,版面很大,再配上相片、图片,乍看金玉其外大有可观,读起来则错误满篇。下面就《进入》一文的八个主要谬误进行批判,以正视听。 一、汉字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个论断违背宇宙演变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的基本规律。宇宙形成之前世界是“无”的状态,一百三十七亿年之前出现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奇点”,“奇点”爆炸之后产生了物质,这些物质在两种力(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迅速向外膨胀。中国古人称这两种力为阴与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用老子的话概括就是“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汉字是人的创造物,人的创造物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有生于无”,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字的形成必然是“一生二,二生三”,绝不可能反过来“三生二,二生一”。 事实也如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伏羲画出的八卦是汉字最早的雏形。伏羲用“——”表示阳爻,用“— —”表示阴爻,再将这两种爻排列组合形成八卦,表示乾、坤、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具有汉字的基本特征,是形、音、义之统一。比如表示水的坎卦 — — ——— — — 除了一目了然的形,还有音,读作“坎”,还有义,代表“水”。中间的阳爻代表地面,上面的阴爻代表天降的雨水,下面的阴爻代表地下蕴藏的水。后来的“水”字就是从坎卦演化而来的。把“水”字转动90度,就能看出坎卦的痕迹。显然,“水”比坎卦符号要复杂些。 再看离卦 ——— — — ——— 除了一目了然的形,还有音,读作“离”,还有义,代表“火”。中间的阴爻代表中虚之火,上下的阳爻代表外实之天地。后来的“火”字将两个阳爻做了改造,让它短而倾斜,那是为了美观与便于书写,其实火字就是从离卦转化而来的。 …… 这样的例子可以继续举下去。 仓颉造的字已经不像伏羲的卦那么简单,尽管笔画不多,字形却脱离了简单的横竖结构,有了弧线与弯钩。显然理解仓颉的草虫文字比理解伏羲的卦爻难得多,到草书文字,汉字完成了第一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甲骨文的构造比八卦与草书文字复杂,笔画也多些,这几乎无需统计,一目了然。 虽然甲骨文比草虫文字复杂,但比起后来的大篆、小篆,从整体上看,还是甲骨文简单些。比如甲骨文的一、二、三、八与今天的一样,其他数字都比今天的字简单: 甲骨文的五写作“х” 甲骨文的六写作“∧” 甲骨文的七写作“+” 大篆与小篆的完善标志汉字完成了第二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争论最大之处是对“隶变”(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的评价,隶变到底使汉字笔画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许多人犯了通过小概率下结论的毛病,这是做学问最忌讳的。总的说,隶书比起大篆、小篆,笔画有增有减,举个别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全盘考察。我在社会学家毕可生的启发下,按照他提供的思路,以《中国书法大字典》中3657个汉字为标本做过比较,结果如下: 小篆隶变后增加笔画的2671字,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3%; 小篆隶变后减少笔画的426字,占12%; 小篆隶变后笔画不增不减的占15%。 繁化还是简化,一目了然。 隶变达到了许慎所说的“约易”目的,使得汉字易认、易写,而且显得整齐美观,但这一切并不意味汉字被简化。正是由于隶变,使得汉字更趋复杂,蕴含的信息量更大,功能也随之增强。隶变是汉字由简单到复杂的第三次演变。 秦始皇在中国文字史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统一了华夏文字,保证了汉字演变由简到繁,避免了开历史倒车……这是秦始皇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当时,秦始皇“书同文”的国策面临一个棘手的选择:以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汉字为标本?当时秦国使用的汉字较之其他六国复杂、笔画多、包蕴的信息也较多。秦始皇面临可以选择简单的六国文字,也可以选择复杂的秦文字,最终秦始皇选择了笔画较多的秦文字,使中国远古时代的许多信息得以保全,这是秦始皇为华夏子孙后代做出的最大贡献(尽管不能因此而抵消其毁灭文化的罪孽)。 《进入》一文总是拿甲骨文说事,似乎甲骨文复杂得不得了,大篆而小篆,小篆而隶书,隶书而楷书,是一步步简化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没有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甲骨文自身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甲骨文中富于变化的异体字,有些是同时并存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时代先后的不同而产生的。不能断章取义地以个别笔画繁多的字当作证据,说甲骨文笔画比篆书笔画多。 如果肯下初级算术的工夫,把任何一部古字字典上的不同时代的字做一比较,自然会得出客观结论:大篆的平均笔画多于甲骨文,小篆的平均笔画多于大篆,而隶书(楷书)的平均笔画又多于小篆。结论是,汉字的演化遵循越来越复杂、笔画越来越多这样一条规律,而不是越来越简化。 当然,以上结论指的是在较大时间尺度里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