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农村初中体验式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ocVIP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农村初中体验式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农村初中体验式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oc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农村初中体验式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关于学生政治小论文写作,是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项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有着独特的弹性,给了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注重各种资源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灵活性。本文作者围绕农村初中学生以身边乡土资源为载体,通过体验式学习参与政治小论文写作。   【关键词】农村初中 政治小论文教学 乡土资源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8-01   “老师我们没有东西写啊?我们没有素材,到哪里去找啊老师?”“老师我们在农村,家里没有电脑,信息面不广啊!”……   一、政治小论文写作存在的现状及分析   (一)政治小论文写作的现状   现状一:不知道何为论文,何为政治小论文,又不知从何下手。   现状二:据了解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不喜欢写作,觉得无内容可写,无事可论。   现状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可写,没处可查。经常是为了完成一项写作任务而拼命的去寻找素材,也不考虑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新颖性和完整性等等。   (二)原因分析   1.观念问题   政治小论文对与学生来说普遍都具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只要是提及“论文”两个字,大家都认为非常之难,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语文作文一直在训练的都写不好了,何况政治小论文呢。   2.素材问题   “无米”,“肚中无货”又是学生写政治小论文的一大难点,许多学生都认为要写好一篇政治小论文应该有发达的通讯,有电脑可查,要见多识广等等,而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写做素材的寻找上有很大的难处。   3.体验缺失   许多学生的习作单调、僵硬,空话、假话、大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再加上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从而造成学生体验的缺失。   二.政治小论文写作在乡土资源上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的课外学习资源,往往很容易被老师忽视。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变性,但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地选择,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解放学生的双眼,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掘习作资源   我市是典型的“森林中的城市”,既有林中茶叶、笋干、山核桃、鸡血石等几宝,又有“吴越文化名城”之美称,阡陌纵横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教师要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   比如写家乡变化之快,以往的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银杏的呼唤》、《家乡变化启事录》等一些精美的习作应运而生。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从乡村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习作资源   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意在笔先”,“留心处处皆学问”。   1.访农家之历史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打倒土豪劣绅、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稼穑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劳作之艰辛,激发对创业者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于是,在学生的习作中,就会出现许多浸透着真情的作品,如如藻溪丝绸市场由兴到衰的原因、传承?延续――对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的思考、九里桥的来历……   2.问家乡之传闻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摇蒲扇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