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张载哲学的宇宙论思想探析
一、万物一源的太虚本体论
张载“太虚”本体论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佛老“空”“无”的有力回应,同时也填补了儒家在形上学方面的空白。在张载看来,世界的存在并非是“空”与“无”,而是万物有一个共同实在的、有无浑一的本源,“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①。“虚空”的“太虚”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万物的本源是充盈太虚之中的无形之气,故“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而“太虚”又即“太和”,“太和”道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②,太虚之气正是在这一“清通不可象”的“神”性的作用下聚成有形之物。因此,“太虚即气”一句并非是“太虚”等于“气”,“太虚”实乃一空间,其中包含“气”与“神”两者,“气”是构成万物的元素,“神”是背后的主宰力量,“气”与“神”相即不离。由此可知,作为万物本源的“太虚”自然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一种融合有无的和合体。
然气何以能成万物而非一物?“太虚则清,清则无碍,无碍则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③有形之物是因“碍”而“形”,所以原本全然之“清”无法完全的表现出来。又“凡物莫不有性,由通闭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④。“气”因“碍”而聚成有形之物,加之万物“通闭开塞”的能力不同,所以原本全然的“天地之性”在有形之物身上体现出的性质自然千差万别,如此“所以有人物之别”。
《正蒙·太和》篇中又言“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聚成有形之物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永存,而是必然要再散殊为气复归于太虚,由“有”归于“无”,这样气就具备了绝对运动性和聚散不已的循环性。
包含“太和之道”和“清通之气”的“太虚”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成了宇宙的终极结构性本源,其催生万物变化的动能“太和”与其载体“气”的不离状态成就了“太虚”广大深厚、包罗万象的本源特质。张载本体论实现了有无同一、体用不离,不仅是万物的本源所在,同时其内涵中也抽离出抽象的作用万物的道体存在,也为人性的伦理道德提供了形上学依据。
二、天人同性的气化论
主宰性的道体—神
“凡物莫不有性”,“性”从何来?《中庸》言明“天命之谓性”,“天”是“性”的根源。“性”为何物?“合虚与气,有性之名”⑤。“性”包含了抽象的、超越性的“天地之性”即“虚”,又包含了具体的、局限性的“气质之性”即“气”。所以超越性的道体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浑一。那天地之性的内容是什么?即是超越性的主宰宇宙万物生化与存在的力量。“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⑥道的体现是在气化的过程中,而“道”的内容即是“天地之性”。“天所性者通极于道”⑦,气化之“道”正是“天地之性”的体现过程。“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万物生化的动力“氤氲”、“相荡”等来自于道,这种无形抽象的“天之不测”的“神”就是主导万物生化的力量,“气有阴阳,推行有渐有化,合一不测谓神”⑧。
“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⑨,有形之物只是“神化”作用的产物与遗留物,气聚而成物得到的只是“神”的“糟粕”,故而就回应了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而这同时也就间接证明了天下万物都是运行在“神”的统摄下,拥有共同的主宰性根源。
必然存在的状态—化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在这样一种必然循环的趋势中我们又体悟到“化”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如果宇宙的生化顺序只是由“无形太虚”到“有形之物”的单向运动,拥有“气质之性”、“通闭开塞”能力不同的万物则无法全部回到“天地之性”的状态,如此也就“天人殊绝”,何谈“天人合一”?正是有了气散而归太虚的必然性,所以无论万物能力同异都能再回到“太虚”之中,复得“天地之性”,这是终极的“天人合一”。气的这种性质使得万物生死都处于循环往复的整体之“化”中,佛家的“寂灭无余”与道家的“徇生执有”都是割裂了这种整体性的思想。万物由太虚而来,又必归于太虚,方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⑩。既知太虚为本源与归宿,所以“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B11。
“化”的性质一方面将有形之物与无形太虚的关系有机的联系起来,“有形”与“无形”的区别只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万物都无法逃离由散到聚、又由聚到散的必然气化过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神”的作用贯穿于事物生化、运行的终始。因而“化”所体现的正是“神”的“妙万物”作用的整体过程。
合异于同的性质—感
从宏观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神”与“化”对万物的重要影响作用,但这都是无形之道对有形之物的作用,那有形之物能否主动与无形之道建立联系?有形之间又是否具有关联性?张载哲学中“感”的命题正解决了这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绵阳市首届中医药知识竞赛题库.pdf VIP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VIP
-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ppt76页).pptx VIP
- 污水系统单机试车方案.doc VIP
-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第14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减少).pptx VIP
- 16J908-5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OCR).pdf VIP
- 二次复切微波膨胀梗丝在卷烟中的掺配均匀性研究.PDF VIP
- (高清版)B-T 42597-2023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陀螺仪.pdf VIP
- 公交安全工作总结PPT.pptx VIP
- 神经内科痴呆PPT教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