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014关于“箭之初文”的补论
关于“箭之初文”的补释
(首发)
魏宜辉
南京大学中文系
今本《礼记·缁衣》篇中“葉公之顾命”一句,与其中的“葉”字相对应的字,在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缁衣》篇中分别写作:
郭店·缁衣22
上博(一)·缁衣12
“”字以及“”字上部所从的“”旁作二倒矢之形。较之“”旁,“”字所从的箭矢在箭头下面多一短横饰笔。“”、“”当为同一字,本文隶定作“”。“”字从从曰,隶定作“”。
对于这两例字,诸家有不同看法。《礼记·缁衣》篇中的“葉公之顾命”的内容又见于《逸周书》,但“葉公”在《逸周书》中作“祭公”。李学勤先生将郭店简中的“”字所从之“”释作“彗”字。“祭”字古音属于精母月部,从“彗”声的字也属月部,或为精母,或为心母,与“祭”通假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将“”与楚简文字中的“彗”字(旁)相比较,不难发现“”和这二
篲 曾侯乙墓简9
慧 上博(一)·性情论38
例中的“”、“”旁是不一样的。因此将此字释作“彗”显然不可信。
在楚系文字中,“”字又见于楚大府镐铭文和望山楚简。
楚大府镐
望山二号楚墓简23
铭文及简文分别作:
秦客王子齐之岁,大府为王飤镐。集脰。(楚大府镐)
、,皆锦纯,丹厚?之里,黄鞭(缏)组之縢。(望山二号楚墓23号简)
这两例上部所从的部分和上博简《缁衣》篇“”的写法是一样的,较之郭店简《缁衣》篇“”旁在下部多一短横饰笔。这两例字过去很多学者都释作“晋”,其中以李家浩先生的释读最具影响。
郭店楚简的材料公布后,李家浩先生又进行了补充说明:
最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篇的“祭公”之“祭”,原文写法与大府镐的“晋”相似,也应该释为“晋”。杨树达说“晋”是“箭”的古文(《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13—14页,中华书局,1983年)。“箭”从“前”声。古书中有从“前”声之字与“浅”通用的例子(高亨:《古字通假会典》195—196页,齐鲁书社,1989年)。郭店楚简“浅”、“察”二字所从声旁相同。“察”从“祭”声。于此可见,“晋”可以读为“祭”。
有一些学者赞同李家浩先生的观点,将郭店简及上博简《缁衣》篇中的“”、“”字径释读作“晋”。
上博简《缁衣》篇中的“”字,沈培先生结合卜辞、金文、楚简、文献等相关资料,指出“很可能就是‘箭’字”。沈文将“”字写作“”。
“倒”有比较清楚的用例,可以帮助我们对此字的了解。先看跟此字有关系的“晋”字。现在,已经有比较多的材料表明“晋”字有两种写法。在“晋”通常的写法中,它的上面从“臸”。但是,在战国文字中,“晋”字上部所从的偏旁常常写成形。……这说明“臸”与“”关系密切。再看出现的词例。郭店简从“”的“晋”字用于“晋公”一名中,李学勤先生认为就是“祭公”。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已经出现了写成的“矢”字,因此,基本可以肯定不是“矢”字。既然不是“矢”,但又作“晋”的声旁,并且又读为“祭”,这怎么解释呢?这要回过头来看看“臸”字。西周金文《师汤父鼎》“矢臸”连用,孙诒让认为“臸”当读为“箭”。我们前面也说过,“臸”和“”都可以作“晋”的声旁,关系密切。联系这些情况来看,“”很可能就是“箭”字。“晋”以“箭”为声旁,并不奇怪。前述孙诒让文就曾引古书注解“古文箭为晋”。把“”释为“箭”,其读为“祭”,就是元部和月部(祭部)阳入对转的关系。
沈文认为“”就是“箭”字,而“箭”与“祭”的读音很近。这样一来,简本《缁衣》与传世文献中的异文“”、“祭”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通假现象来解释。上面引述李家浩先生文中,已谈到了“晋”和“祭”可以互通的情况,其实也是借助“晋”与“箭”在古书中有互通的例子这层关系。这从这种解释来看,沈培先生将“”释作“箭”是有道理的。较之前面提及诸家将“”、“”径释读作“晋”,沈先生的说法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只是沈先生的论述认为“”也是“晋”字,与我的看法有不同。
“晋”字从臸从曰。从战国楚系文字中“晋”字的写法来看,有些字例中“臸”旁和“曰”旁连在一起,以至于“臸”旁下端的两横笔都与“曰”旁上端的横笔
A 荆历钟(《集成》1·38-1)
B 曾侯乙编钟(《集成》2·322-6A)
C 曾侯乙编钟(《集成》2·290-6B)
D 曾侯乙编钟(《集成》2·328-5B)
E 曾侯乙编钟(《集成》2·293-4B)
形成借笔(如A、C);在有的字例中由于刻写草率,“臸”旁又和“曰”旁脱离,以至于“臸”旁下端的横笔脱失。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属于特例,不能据此认为“晋”字有从“”的写法。在有的字例中(如例C),“晋”和“”在字形上确实难以区分。但我们发现还是可以通过细部的差异将二者区分开来。“”字(旁)所从的倒矢,都在箭头和箭尾之间加上一短横作饰笔,而“晋”字所从“臸”旁中,作为饰笔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0 船舶标准汇编目录.doc
- 0 GENERAL (EVA).doc
- 0004秦“敬老思少”成語璽考釋.doc
- 0006酉山漫品.doc
- 0005“登轼而望之”的训诂与考古考察.doc
- 0010成语“首当其冲”新解.doc
- 0015釋“琮”及相關諸字(一).doc
- 0016釋“琮”及相關諸字(二).doc
- 0018帛書春秋事語補釋三則.doc
- 0007漢印文字校讀札記(十五則).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